关灯
护眼
字体:

蓬安的百牛渡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流传,深藏民间,深受百姓喜爱,可谓蔚为大观。中国民间的“鞭春牛”风俗流传甚广,鞭打春牛的活动起源于先秦时的历史传说:相传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暤(hao)氏率民迁居黄河下游,要大家从游牧改学耕作,并派他的儿子句芒管理这项事业。句(读g抽)芒,或名句龙,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来面目是鸟——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他:他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句芒在寒冬即将逝去前,采河边葭草烧成灰烬,放在竹管内,然后守候在竹管旁、到了冬尽春来的那一瞬间,阳气上升,竹节内的草灰便浮扬起来,标志着春天降临了。于是句芒下令大家一起翻土犁田,准备播种。是人都能听从句芒的号令,可是相帮人犁田的老牛却仍沉浸在“冬眠”的甜睡中,懒得爬起来干活。有人建议用鞭子抽打它们,句芒不同意,说牛是我们的帮手,不许虐待,吓唬吓唬就行了。他让大家用泥土捏制成牛的形状,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鞭响声惊醒了老牛,一看伏在地上睡觉的同类正在挨抽,吓得都站起身来,乖乖地听人指挥,下地干活去了。由于按时耕作,当年获得了好收成,原先以畜牧为生的人们都乐于从事农业了。此后,看灰立春、鞭挞土牛逐渐积淀成了人们判断时令、及对耕作的定规,句芒则被尊为专行督作农耕的神祇。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到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订次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可见牛对人的重要性和“鞭春牛”风俗经久不衰。

    此外,关于牛的风俗还有很多,如贵州布依族于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让牛休息,喂糯米饭,民歌唱道:“九名九姓独山州,南郊紫泉北石牛,年年四八牛王节,家家花饭摆门楼。”仡佬族农历十月初一为牛过节,称“牛王节”或“牛神节”侗族爱牛有传说,六月初六洗牛节,杀鸡杀鸭为牛庆,家家牵牛走下河,耕牛清洁又平安,五谷丰登农家乐。”云南丽江纳西族每年两次“敬牛王”分别在六月和九月,由各家任选一天,给牛洗澡,清理牛舍,让牛休息;湖北一些地方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日为牛王过生日,给牛剥芋头做羹,称作牛羹;湖南流行几户人家共养一头牛,叫做“结牛财亲”海南黎族农历十月给牛过节,由亩头主持,每头牛主人都要有一块“牛魂石”收藏在家,并用“牛魂石”泡酒庆祝;广西僮族给牛过“脱轭节”(轭e,牛马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曲木)给牛吃五色饭和甜酒,人们唱牛歌:"世人听我说缘由,兽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苦出力,适时耕种求全收,规劝世人喜耕牛,人畜两旺乐悠悠"。

    古人认为牛拥有“五行”中土属性和水属性的神力,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中讲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又讲土能克水,所以古人们在治水之后,常设置铜牛、铁牛以镇水魔。全国各地也有出土的实物证据——比如闻名遐迩的黄河铁牛。黄河铁牛(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725),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

    中国很多地方也喜欢斗牛这项活动。斗牛这项活动则是由流传数千年的牛图腾崇拜文化衍生出的民俗祭祀活动,起源于蜀民为颂扬李冰的伟大功绩而广为传颂的“李冰斗牛”故事。

    公元前25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李冰治蜀,为根绝当地的旱涝灾害,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水利工程——泽被千秋、造福万世的都江堰工程,史记上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李冰斗牛”故事讲的是:成都的江神每年向百姓索取两名美貌少女为妻子,否则便发动洪水。每到祭神之日,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李冰让自己的女儿扮作江神的新娘,亲自到江神祠送嫁,并与江神对饮。酒过三巡,李冰厉声斥责江神的害民之举。忽然间,他和江神都消失不见了。过了很久,人们发现有两头壮硕的公牛在江边斗成一团,斗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又过了许久,李冰汗流浃背地回来了,他对属下官员们说:“我变作公牛与江神角斗,已经斗得筋疲力尽。你们应该助我一臂之力,南面腰部有白色条纹的那头牛便是我的化身,一会我们再斗,你们出手帮我制服江神。”于是,他手下的官员拔剑刺杀了已经斗得筋疲力尽的江神化身的公牛,江神就这样一命呜呼。从此以后,蜀地再无水患。蜀地的百姓敬仰李冰的气魄和果决,常常称赞体格健壮的年轻人为“冰儿”

    牛具备“水”和“土”的属性,而李冰变化成的公牛代表“土”他与江神变化成的,代表“水”的公牛搏斗而最终击败江神,这正是五行相克中的“土能克水”这个传说,既有其神话性,也表现出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水土相生相克,达到太极阴阳平衡,因此大地不旱,江河不涝,百姓安康。民俗斗牛的祭奠祈福寓意,便来源于此。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上记载的第一次斗牛活动。可以说,李冰就是中国民俗斗牛活动的鼻祖。后世之人为了纪念李冰,慢慢形成了斗牛的民间习俗。

    自此以后,中国很多地区相应的产生了民俗斗牛活动,多为“以功报德”以斗牛祭神,纪念对地方治理有功劳的爱民之官。

    例如金华斗牛,是为了纪念永康人胡则,胡则在北宋仁宗明道年间为官时,曾为婺、衢两州百姓奏免身丁税,人民对他感恩戴德,他死后被尊为胡公大佛,并定时举行斗牛,以娱胡公。

    不过后来,这项平民娱乐活动也逐渐被士族阶级接受并喜爱。据记载,曹植曾吟斗牛诗:“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砉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可见,早在三国时期,统治阶级就已经熟知斗牛这项民间娱乐活动了。

    其实,牛是一种非常通晓人性富有灵性的神奇的动物。小时侯,看电影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天仙配)之一。那头和牛郎相依为命的老黄牛不但能开口说话,而且还能指引善良厚道贫寒的牛郎娶回美丽的七仙女,甚至,最后天上的王母娘娘从中作梗,强行拆散恩爱的牛郎和织女,死后的老黄牛还能让牛郎担上孩子披上会飞的牛皮,帮助牛郎追撵七仙女,最终成就了一个流传千年万年年年七夕鹊桥相会的凄美传说。有人记住了天庭的凶险和法力无边,有人记住了七夕的浪漫和甜蜜的爱情,有人记住了七夕葡萄架下温柔的呢喃,在人们的心中,老黄牛对于主人的忠诚和忠贞,却深深地感动了我。

    在如今的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县,每年四月底最后一个周末,当地不但会举办盛大的嘉陵江放牛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之夜,当地同时也要举办盛大的牛郎织女七夕情人节。牛郎与织女,乃至闻名遐迩的生态奇观蓬安百牛渡江之间,不知其中是否有着某种说不出的因缘与巧合,不管是因缘还是巧合,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牛儿们生活在风光秀美的蓬安确实还算是一件非常浪漫与幸福的事儿。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