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周子古镇漫的经典读本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走进周子古镇,一日读懂千年

    ——题记

    “一条襟带隔蓬州,数里平沙接渡头。云里鱼鳞江上市,镜中蜃气水边楼。牛毛漩急滩声壮,龙角山高树影幽。遥想爱莲人已古,光风霁月至今留。”伴着波光涛声渔歌互答,枕着江风渔火嘉陵晚渡,诗意挥洒,缠绵悱恻,古人如是吟咏。

    “嘉陵江对这里真留恋,欲走不走总绕弯,这里山川秀美人风流,这里的故事说不完。”波光潋滟,清流见底。高峰入云,山水如画。古风徐徐,荡气回肠,今人如此礼赞。

    青山拥四围,秀水绕三方。故乡有条美丽的江,名字叫作嘉陵江。江畔有座秀美的城,名字叫作周子镇。

    快乐出发,相约蓬安。

    当我深情地走进四川旅游十大风情魅力名镇——周子古镇怀抱的时候,我蓦然发觉我扑进了母亲慈爱温暖的怀抱。我更感觉到自己又仿佛走进了一条深邃辽远的时光隧道,走进了一部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典著作,走进周子古镇,一日读懂千年。

    据当地县志记载:周子古镇,系相如县建县即南朝梁代以来,陆续兴起的一座码头古镇。该镇位于嘉陵江左岸傍于新县城,以上河街、下河街、盐店街(又称红军街)、顺河街四条古街为主,古镇兴起于南朝梁代,繁荣于唐代,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古镇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水陆交通便捷。周子镇原名舟口,又称舟镇,取嘉陵江上往来舟船皆停泊于此之意。宋代理学鼻祖、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因仰慕汉朝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横溢的才华和一曲凤求凰浪漫传千古的爱情经典,于是乘船专程到古相如县来朝圣怀古,蓬安士绅学子慕濂溪先生学识人品,闻讯列队于驿马道旁,欢迎并盛情挽留濂溪先生逗留舟镇讲学。宋以后,修爱莲池,建濂溪祠,立石碑刻铭诗以作纪念。因此,舟镇从此更名为周子镇。

    周子古镇的码头,至今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岁月的洗礼但依旧保存完好,千年以前濂溪先生于此登临古镇。古渡码头依江而建,仿佛一个古朴典雅的古时点将台一般。“周子古渡”四个大字,雕刻在江畔的青石墩上,赫然醒目,古朴中彰显着典雅,大气中透露出厚重。整个古渡码头均是青石板和青条石铺砌而成,直接伸入江水之中,有的石板至今仍可看见当年南来北往的商贾赶马驮运货物时走过的马蹄印痕;那拴靠船只粗大的铁链,仿佛依稀诉说着古码头往昔的繁华和岁月的峥嵘。如今的古码头上,青铜雕塑着驮盐的船工,贩运货物的马夫,赶场的农妇,那码头石头墙上还雕刻着嘉陵江船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等等浮雕作品,完整而生动地再现了周子古镇码头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人文。

    古镇的码头上,最吸引人眼球的当数当地的嘉陵江渔民和江上的渔船。据资料记载:嘉陵江蓬安段有180多种鱼类,野生的鲫鱼、鲤鱼、鲢鱼、草鱼、青膳、翘壳、青波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嘉陵江蓬安段里的特产石梁沱江团了。据悉,这种江团,下颌上有一点丹砂一般的红印迹,此鱼品尝起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曾是历朝历代进贡朝廷的贡品。

    每天清早,江面上当熹微的晨光微露之时,江上的渔民们“卖鱼”的吆喝声便仿佛山歌一般嘹亮地响亮起来了,接着便是纷至沓来赶来买鱼的讨价还价声、过称、算帐声,人声鼎沸,热闹异常。忙得不亦乐乎。千年以来,此情此景,至今依存。

    登上古码头的数十级石阶,便是蓬安最著名的人文景观财神楼了。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述:建在千年古镇周子码头的这座财神楼是大有讲究的,古时蓬州先人以为,周子古镇位于嘉陵江畔大河湾的弯弓之外,风水不佳,不聚财,且有杀气,为了弥补地理上的缺陷,于是古镇上的商人们便纷纷筹集资金,便于此修建成了财神楼,楼中供奉了财神、文昌帝君、东海龙王等神仙,祈求诸位神仙护佑古镇人民吉祥、平安、升官、发财。据考察,这座气势宏伟、高大巍峨的财神楼是千里嘉陵江上唯一的一座财神楼,远远望去,高大巍峨的财神楼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人间仙阁,更似琼楼玉宇,气吞山河,雄据一方,被称为“嘉陵江上第一楼。”

    穿过财神楼一楼的过街廊道,便走进了周子古镇景区的怀抱。“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那儿时童谣里的记忆在古镇里依旧保存完好。走进古镇,可以看见一家唐姓兄弟的打铁铺,这个打铁铺是周子古镇古商铺的一个缩影,至今已逾上百年历史。看着火炉中迸溅出的铁花,听着叮当叮当作响的打铁声,你会以为时光流转,仿佛梦回到了远古的生活。

    紧挨着唐氏兄弟打铁铺的不远的一家商铺便是古镇里闻名遐迩的下河街姚麻花了。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清乾隆年间,周子古镇下河街的一位姚姓商人把它带回家乡周子古镇,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备受顾客青睐和欢迎。如今,周子古镇里姚姓商人的后人继承祖业,并不断研制创新,尤其是古镇开发旅游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以来,下河街的姚麻花生意更是红火,每月收入均在两万块钱左右。

    如今的姚麻花卖麻花的场景更是古镇里的一道风景:只见姓姚的师傅坐在店铺内的案板前,弯腰弓背慢条斯理地揉制面团,接着将面团搓成一根长长的手腕粗细的面条,一字排开长蛇一般平躺案板之上,然后用菜刀将面条切成一个个二指宽均匀的小面块,次第捡起小面块拿在手里,轻轻一拉,那小面块瞬间便变成了一根细绳子似的尺余长的面绳,又将面绳两头捏住,摇动手腕,甩跳绳似的甩动,然后迅速地右手朝上,左手在下,将面绳对折,合成一股,在案板上搓上一搓,又提起面绳,再对折,双手将其挽成一个“8”字,最后将面绳的末端,像穿针似的穿进弯曲的面绳的空隙里,就这样一把麻花就搓好了。与此同时,姚师傅便起身往油锅里一把一把地丢麻花,那麻花在油锅里,上下翻腾“嘶嘶”地吐着气泡,最后几经沉浮之后,就漂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