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蓬安龙那一个来自远古的神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神秘奇特的补巴桥,巍峨俊秀的西阳山,形制宏大的古墓葬,气势雄浑的字库塔,历史久远的旧石器时代石斧,经典传奇的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以及众多绘声绘色与龙有关的民间传说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居然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蓬安县骑龙乡。

    宛如一个高深莫测的千古之谜,更恰似一个来自远古的神话故事,蓬安县骑龙乡深深地吸引了我寻幽、访古、探索、发现的目光。

    去骑龙乡以前,我粗略地查阅资料了解了一下:骑龙乡其实并不大,该乡地处蓬安县北部丘陵地带,距县城22公里,仪北公路穿境而过。乡域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9892亩,辖9个村,85个社,2583户,人口10314人。

    同时,据悉,在蓬安县如今的39个乡镇中,以龙命名的乡镇大致有三个:一个是龙云,相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汉中王李瑀贬为蓬州刺史时,来游此寺,将寺庙称为龙潭寺。后因李瑀系唐朝皇帝唐玄宗长兄李宪之子,为龙子龙孙,遂对龙潭寺大兴土木扩建,改名为龙游寺。上元初年(760年),颜真卿(刑部侍郎、书法家)被贬为蓬州长史时,来游此寺,亲书“龙云寺”三字,自此“龙云寺”的名字便一直沿用到今天。另一个以“龙”命名的乡镇便是与龙云镇山水相连的巨龙镇,巨龙镇原先叫盘龙镇,龙盘虎踞之地,为与原南充县的盘龙镇相区别,故更名为如今的巨龙镇名。自古以来,龙均为皇帝的化身和象征,尊贵无比,神圣不可侵犯,而蓬安县骑龙乡居然竟能以骑龙名镇,这更是令人惊奇不已。

    走进骑龙乡,先去了乡场镇上大致转了转,场镇并不大,当地居民的房屋因势就形沿公路而建,以路为街,和其他地方的场镇几乎大同小异,但与其他场镇又有不同的是,骑龙乡最热闹繁华的场镇中心长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黄角树,树下立有一块高宽大致约一米左右的石碑,石碑正面镌刻着鲜红的碑文,石碑是为纪念三十年代红四方面军曾在此战斗而立的。站立高大的红军纪念石碑前,让人情不自禁地就遥想起了当年红军曾于此战斗时的峥嵘岁月和辉煌往昔,当思绪从从前蓦然回到当下之时,你又会深深惊叹到,原来自己脚下亲密接触的土地竟然也是一方激情燃烧英雄的红色热土。

    到了骑龙,那传说中神奇的骑龙补巴桥自然是非去实地参观不可的。

    去骑龙之前,就听蓬安县文管所所长汤跃明告诉过笔者,该所珍藏着一件解放后于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斧,石斧就是于骑龙乡补疤桥出土的。先前,笔者也曾于该文管所内亲眼看见,那于骑龙乡补疤桥出土的石斧呈长条状,长约12厘米,宽约5厘米,整个石斧上密布斜条形波纹状磨制条痕,宛如层层波浪起伏,斧口呈月芽状。据该单位负责人告诉笔者,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由此,笔者暗暗地想道:一个能够出土旧石器时代石斧的地方,自然也同样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神奇所在。

    从乡场镇乘车出发,沿着一条不宽的乡村公路前行,车行大约十来分钟二三里地远,便就到了曾经出土过旧石器时代石斧的补巴桥村了。补巴桥的桥名就是村名,据该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赖永帆介绍,补巴桥是一座十分奇特的石板桥,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奇特之一是这座石板桥建于蓬州旧县志记载的相传有神奇犀羊显圣的西阳山下,据蓬安县旧志载:“西阳山有峭壁,壁立千仞,中有巨穴可容千人,旁有仙女石。”又传,曾因地震而见犀羊,故名“犀羊山”今称“西阳山”含夕阳照山山愈秀之意。西阳山下的补巴桥四周地形与河道呈现为天然的太极八卦图形状。奇特之二在于,据当地上年纪的老人介绍,石板桥前后共修建过三次,每一次刚刚修建好便不明不白地垮了,后来当地有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