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赴京求职杂感杂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春节一过,我因某种原因来到了北京城,恰逢接二连三的招聘会。十余天的职场奔波,跑遍了二环至四环的大片城区,亦怀着崇敬的心理拜谒了中国一些名校,感慨颇多。

    “你为什么要来北京找工作而不在南昌就业呢?南昌不好吗?”中央财经大学的一位老师接过我的求职简历,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我没有说南昌不好哇。北京的招聘会一场接一场,而江西就没有这么频繁的招聘。再说一些大企业都在北京招人,求职者也只好跟着往北京跑了。北京城大人多车忙,气候又干燥,饮食很不习惯,费用又高,若不是为了求职,谁会来北京受这份罪?”这回答既是诉苦也是实事求是。

    初来北京,人生地疏,先是在崇文区某宾馆里落脚,一天的房费是八十元,据说这是附近最便宜的了。崇文区位于北京市中心,那里高楼林立,举目望去,四周全是高级饭店、豪华宾馆,压根就看不到小吃部的影子,经四处打听,终于在一个旮旯角落里找到了一家贫民能够用餐的地方。这里卫生条件确实不很乐观,但店里生意特火,看来还是无产阶级较多啊。炒一小盘素菜,合上一小碗米饭,需七元钱,若要再盛一小碗,得另付一元。可就在这个号称最便宜的店里,若要吃饱,一顿饭至少也得花去八九块钱。若是放在南昌大学消费,这八九块钱就是我一天的消费金额,而且是颇为享受的饭菜。那个时候,多希望能尽早找到一家包食宿的单位啊!可是事情就是不如人愿,一晃就过去三天了,依然没有找到“买主”看着后面还有招聘会,且时间跨度挺长,心里一盘算,决计租房待“兔”

    可是北京城的房子并不好租。“你已经是第三百个问房子的人了。”当我问及是否有房出租时,一位大叔这样回答了我。看来像我这样抱着奇遇的心态、总希望冥冥之中的那份幸运能够落在自已身上的求职者,还真不在少数。终于问到了一家,房主开价每月要420元,可是打开房门一看,里面又阴暗又潮湿,充鼻所闻是一股霉味,且水费、电费另计。我抱着猎奇的心态继续寻问,这一家房子稍整洁一些,可是房主却开出了天价,月租金一千元,我差点没背过气去。就算是我找到了工作,像我这样一个文科生,一个月的佣金大概也就在一千五六百元左右,仅房租就要付掉一千块钱,剩下的够吃饭就不错了。北京某建筑科研院就跟我算过这笔帐。

    “我们只能出你一千块钱一个月,搞文字工作的在北京都是这个价。”我慕名来到海淀区三里河路,这里有人事部主办的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每周定期举办招聘会,个人免费入场。在招聘信息栏里,我看到了这家建筑科研院的招聘需求,便按图索骥,找到了该单位。我敲门进去,里面的工作人员正在吃午饭,得知我的来意后,叫我在旁边候着,等到他吃完了饭,给我的便是上述答复。

    一个硕士研究生月薪只一千块钱,而且是在北京这样一个繁华地段?中国的劳动力真是低贱!我黯然神伤。

    “你现在住在哪儿啦?”招聘者似乎看出我的想法,很“关切”地问道。

    “在育慧里租了一间地下室。”我如实回答道。

    “你希望你的薪水是多少呢?”应聘者绕了一个弯后,话题又拐回来了。

    “你是熟悉北京消费状况的人,你觉得北京最低的消费水平是多少?就以吃饭而言,一天大概要花掉多少钱?”我反问道,继而急忙的补充说“按最低的标准算,不要求吃好,只要求吃饱。”

    “大概要25元吧。”他默算了一下,回答了我。

    “一天25元,一个月按30天计算,一个月仅吃饭就要花去750元,剩下的250元钱能租到房子吗?就是离市区偏远点的四环以外的育慧里地下室,也是300元的月租呀。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这治病的钱又从哪儿来?”

    试问其他打工仔,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除去每天住宿、乘车等必要的开支外,你又能剩多少?按照上面的数字来推算,一个月下来,自己都养不活自己,我们这些穷忙族究竟是为谁而忙?比照封建社会,只不过田租变成了房租,而地主变成了房主、佃农变成了打工仔罢了。这话似乎说得重了一些,但这些穷忙族确实是“月光”族,有的或许还入不敷出。打工仔凭血汗赚来的钱最终又流入了谁的腰包,这个问题谁考虑过?更为让人好气又好笑的是,似乎很多用人单位都普遍存有这样一种心态:既要马好,又要马不吃草。可是不吃“草”的“马”能好起来吗?就是机器也要耗油啊。看来只有等到高级人才洽谈会上寻访“伯乐”先生了。

    终于到了2月14日,由海淀展览馆承办的高级人才洽谈会如期开展。闻讯而来的求职者真多,弯弯曲曲的排成了一条长龙。不管你是什么学历,只要你进去,每人门票十元。参展单位要收费,求职个人也要门票,嘿嘿,他娘的还真实现了“双赢”可是进去一看,发现里面全是一些公司企业,列出的都是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适合理工科毕业生的岗位,文科生是找不到市场的。问了好几家公司,看到的都是抱歉的表情。呜呼,心灰之至也。如果说我有的课程没及格,论文答辩没通过,那是我个人不努力;可是我硕士已经顺利毕业,学历证、学位证都已在手,却找不着用人单位,这难道是我的错吗?我真不明白,市场上既无这种需求,国家何必要开设这种专业,既然开设了这种专业,总会有人来读,就是我不念这种专业还会有其他人来念的,显然的,专业不适合市场需求也不是求职者的错。英雄无用武之地呀!社会既然不能提供足够多的社科类岗位来容纳毕业生就业,就应该在培养计划里缩减社科类招生人数,也好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现有的社科类人才上,以提高社科类研究质量啊。诚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只一味的强调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研究社会,社会要和谐,文明要进步,确实少不了社科类专业的人,但这些人若是连生存都无法保障,又哪有心意去搞社科研究?什么都可以商品化,惟有道德、正义和民族感情不能商品化,相应的,与之相关的学科人才若是也像理工科一样推向市场去追求利润,道德恐怕会沦丧,正义没了,感情也麻木了,文化也终将会庸俗化。在民族文化发展和个人生存需求之间,就万万民生计,当政者应该再权衡权衡。

    即便有的幸运者能勉强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也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每一场招聘会,多则十元,少则五元。就是闻名遐迩的国展,十元门票也照收不误。即便可以自己打印电子票入场,其费用一折算,也与门票相抵。北京打印一份材料要三元,上网三元/时,复印文字材料呢,心善的要五角/份,心狠点儿的要一元/份,若是复印证件就更贵。正应了那句古话: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试问,若是毫无“经”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