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不言之教,无声胜有声(2)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一项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

    专家直言: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只是两个人的事,夫妻相互攻击、谩骂,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该项调查涉及哈尔滨市855名初、高中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离婚家庭的为30.30%,和睦家庭的为18.88%。

    简而言之,父母的争吵对孩子有以下几个直接的伤害:

    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学习,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来源包括:暴力电视、父母及教养者的行为、同伴的行为等。夫妻吵架过程中,不仅有合理的争论,有时还会由于冲动脱口而出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也间或有之,有的夫妻甚至还大打出手。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日后小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办法。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意见或者冲突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社交中的冲突。在小学低年级儿童写给“知心姐姐”的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诉说人际关系方面的苦恼。幼儿园中小朋友的社交技能即出现了很大差异,他们也开始对人际关系敏感起来:小朋友为什么不跟我玩?有的幼儿只会采用强制性手段来解决问题,达不到目的就搞破坏、捣乱,进行报复,结果小朋友们更不理他。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训练。夫妻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知道应该克制自己的怒气,不会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恐惧、悲伤、无助感等消极情绪。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吓的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激烈的时候,对孩子的哭喊也充耳不闻。孩子不由得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备感伤心和无助;而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孩子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使孩子的性格、行为出现扭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除了攻击性显著增强以外,孩子的性格、行为发展都会出现扭曲,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这样长大的孩子,容易走入歧途。

    再好的夫妻,也难免吵架,但吵完架后,千万别忘记安慰一下受到惊吓的孩子。

    首先,夫妻俩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和好,明确无误地向孩子表明,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爸爸妈妈不再吵架了。

    其次,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宽慰解释。比如孩子说害怕,要弄明白具体怕的是什么,是父母当时的高声喊叫,还是怕父母不要自己了。然后向孩子解释,说爸爸妈妈当时是一时冲动,没有控制自己等。孩子尽管对这些解释有点似懂非懂,但是看到爸爸妈妈平心静气地讲话,自然也会平静许多。时间久了,只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孩子就会把父母吵架的事情渐渐淡忘。

    还有,应注意孩子有没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孩子可能是无意的模仿,告诉孩子这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就可以。有的孩子会说:“爸爸那天就这么说的!”家长不要一句“大人能说,小孩子不能说”把孩子堵回去;应该承认,那天爸爸这么说也不对。

    孩子的心灵是纯结美好的,他们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要使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间即使有矛盾冲突也应避开孩子冷静处理,以免孩子受到不良的刺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影,更不能把孩子作为自己与对方较量的筹码或攻击对方的工具,让不懂事的孩子卷入大人的是是非非之中。

    如果夫妻双方的关系的确难以调和,也应该尽量为孩子着想,理智地对待冲突,尽量对孩子解释清楚,向孩子保证不会不管他。既不能利用孩子年幼,对孩子历数另一方的不是,把恨和报复的种子撒进孩子幼小的心灵。当然,也不能因觉得对不起孩子而溺爱孩子。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