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章 不言之教,无声胜有声(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sp;  在辅导孩子学习或进行交谈时,父母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可以使自己有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孩子反应的机会。特别是当孩子与伙伴发生纠纷,父母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适当使用沉默,进行“冷处理”以缓和气氛,使孩子冷静和理智一些,从而接受父母的教诲。

    2.不明说,巧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习惯于“明说”教育,也就是耳提面命,直接给孩子以明确的指点,让他懂得该怎样,不该怎样,从而规范孩子的行为。

    明白说教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因为这种教育影响是直接的、外在的,只采用这一手段,会使孩子觉得父母总是管制自己,唠叨起来没完,逐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大大影响了教育效果。

    其实,父母除了明说外,还可以巧妙地运用暗示教育法,开启、感染孩子。“暗示教育法”就是用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应用那些让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应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灵活运用下面几种暗示:

    眼神暗示。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孩子觉察以后会依据家长的意图去行事。例如,家里来了客人,家长看看孩子,再看看茶杯,孩子会领会家长的用意,“主动”给客人倒茶。

    表情暗示。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可以、不能、不该等,使暗示对象做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最好的激励。例如,家里来了客人,孩子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尖叫,对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孩子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爸爸的表情暗示发挥了效力。

    动作暗示。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比如,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让孩子接受这种暗示,他就会调整坐姿。再如,晚上9点多了,孩子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可以一言不发,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以无声的语言提醒孩子,孩子会马上去睡觉。

    情境暗示。有位班主任的班上涌现了一批“追星族”,学生们本子上摘抄的是明星的生肖属相,课间谈论的是明星的性格爱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聪明的班主任买来祖冲之、毛泽东、周恩来、爱因斯坦等古今中外名人画像挂在教室里,书写名人名言贴在墙壁上,黑板报上也增添了名人惜时勤学的内容,还围绕名人开展讲故事、诗朗诵等活动。“追星热”终于降了温,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以名人为榜样,比学习比进步。这一情景暗示的方法很值得家长借鉴。不同的情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情境对孩子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父母要善于营造优美的家庭环境,使孩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习惯在优美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得以塑造。

    人物暗示。即家长利用自身的示范作用或权威人士的榜样作用来间接地影响教育孩子。例如,教导孩子不以强凌弱,与同伴友好相处,父母首先要保证不打骂孩子。

    活动暗示。就是让孩子参与活动,在实际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孩子精力旺盛,好动,喜欢做事,父母可利用孩子的这种特性,多分配他们一些“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例如,爷爷行动不便,可以让孩子帮着端端饭;妈妈病了,帮着倒水拿药;邻居买了东西,帮着拿回家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