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高等院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相关法规,并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及相关的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条例等,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工作,并将其贯穿于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及用能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按照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建设节约型校园。

    5。1建设阶段

    5。1。1校园规划

    1)场地规划

    (1)树立节约理念、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应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根据学校规模确定用地指标,避免土地资源的不当占用和浪费,杜绝规划设计中追求豪华奢侈之风,注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校园场地建设不应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校园选址应保证场地内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校园建设应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与社会资源整合和协调。

    (4)合理利用校园土地,规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

    2)环境整治

    (1)合理规划校园交通,应充分考虑人车分流,确保停车场设施和自行车停放场所。

    (2)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合理设置遮阳遮雨设施。营造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3)针对校园生活垃圾的特点,进行垃圾分类,实行分区收集处理;对于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回收,提高再利用的比例;将无法回收和再利用的废弃物集中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和影响。

    (4)严格管理实验室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回收和处置,减少环境污染。

    3)景观规划:

    (1)绿地规划

    在绿地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中,合理保留原有植被、动物栖息地。

    科学研究并应用适宜的技术修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合理规划校园绿地,努力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提升。

    (2)景观规划

    校园应结合地域、地形及气候特征,积极营造具有校园人文气息,符合师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交流、休息、运动等需要的校园景观,水系规划应结合校园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可豪华奢侈建设。

    (3)树木种植

    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注重生态平衡原则,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草坪种植。

    4)能源规划

    (1)科学预测校园建筑的能源负荷,应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因素与校园建筑使用的特点,合理确定校园用能需求量。努力实施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对口利用。

    (2)结合当地供能状况,合理优化校园能源系统的结构。

    (3)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

    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合理的制定节水规划方案。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2)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充分考虑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回用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校区实施污水的能源化和肥份利用。

    (3)合理规划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地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对于新建校区或新建建筑,产生的暴雨径流量宜小于或等于建设前的水平,以减小对城市暴雨径流的峰值,维持当地生态用水;对于既有校区改造或既有建筑改造,产生的暴雨径流量须小于改造前的水平。

    (4)合理确定节水指标。努力实现浇灌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等传统水源。

    6)新建建筑规划

    (1)建筑布局和平面规划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地形特征,参照相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

    同时还应结合校园特点合理进行设计。

    (2)校园新建建筑应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

    (3)校园大型新建建筑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4)项目设计应提交节能设计专篇。

    (5)注重与校园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6)既有建筑改造规划

    (1)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结合校园整体建设合理定位。

    (2)一般既有建筑的改造应基于学校发展的合理需求和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可行性和投入收益比。

    (3)既有建筑的改造应注重与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4)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积极引入能源管理市场机制,鼓励多元投资。

    5。1。2设计

    1)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采用绿色生态理念,应用现代化计算机环境模拟等先进设计技术,优化校园的声、光、热、风及水环境设计。

    声环境: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注意噪音源及噪音敏感建筑的合理布局,必要时采取隔离及降噪措施,对校园环境噪音进行预测评价,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gb3096-93)

    光环境:对校园建筑布局、朝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避免建筑间相互遮挡,确保日照及采光需求。建筑设计中积极采用自然采光。

    热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热设计。积极采用室外绿化、水景、透水型路面铺装等措施,缓解热岛效应。寒冷地区需积极采取防寒抗冻措施,炎热地区应积极采用遮阳设施。

    风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建筑布局及风环境设计,积极利用自然通风改善环境,避免建筑风害。

    水环境:设计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确保校园的用水安全措施,进行水资源有效利用和雨水、中水、污水的循环利用设计。

    2)建筑本体节能设计

    (1)建筑热工设计

    1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设计指标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及所属地域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2根据节能要求优化建筑窗墙比。对空调房间的外窗鼓励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外窗,有条件时外窗玻璃材料鼓励采用low-e玻璃。

    3建筑外窗或玻璃幕墙应根据建筑物功能、地域特性与朝向合理设置遮阳设施。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方式。

    4南方地区鼓励采用综合绿化等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寒冷地区加强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冷热桥节能处理,确保隔热保温性能。

    5南方建筑屋顶应强调隔热,可采用屋顶绿化、架空屋面、阴棚等设计,北方建筑屋顶则强调保温。

    6严格执行国家节能规范的建筑的窗地比。

    (2)建筑通风设计

    1鼓励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与布局。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

    2建筑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3)建筑照明节能设计

    1根据校园建筑的不同功能,进行日照分析,尽量满足不同建筑的采光需求,减少人工照明数量。并实现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切换控制。

    2教室照明应考虑校园特点安装合理的控制措施。

    3校园照明应采用节能灯具。

    (4)用能设备系统节能设计

    1暖通空调设备系统

    空调设计采用全年动态模拟计算确定负荷,结合当地经济技术条件合理选择暖通空调系统和设备,并满足相关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

    根据校园建筑物的功能、特性与寿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合理设计暖通空调系统形式和控制方式。

    冷热源设备系统设计应注重校园用能特点,满足正常教学与寒暑假期不同情况需求和部分负荷运行特点,设备能效指标须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的相关要求。

    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须满足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2电梯系统设计

    根据校园特点考虑对应平时运行与寒暑假期运行的模式切换的设计。

    3)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

    配置冷热源设备、照明、空调输配系统、生活热水等用能设备系统的分项计量系统,并预留数值传输接口。有条件的可根据建筑用能规模和特点建立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实时监测系统。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

    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供水管网漏损;合理设计供水管网水压、杜绝超压出流现象和爆管现象。

    采用高效节水型用水器具,淘汰非节水型器具。

    水表等计量装置的设置应保证能对室内管网尤其是室外埋地管网进行分段的水平衡测试。

    (2)非传统水源利用

    1雨水处理及利用

    雨水的收集与处理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并宜结合景观进行设计。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的积蓄、处理及利用方式。

    2污(废)水处理及利用

    在技术经济合理情况下,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及利用设计。

    对于以完全分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优质杂排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物化处理,或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在有条件的校园,可以考虑采用人工湿地等运行维护较为简单的处理工艺。

    对于以合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污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处理,或膜生物反应器等技术进行处理。

    (3)用水安全

    饮用水、杂用水和景观水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

    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处理后的雨水、污(废)水回用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回用水管道上不得安装取水龙头。当装有取水接口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4)鼓励校园内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即市政饮用水供水系统仅供给师生饮用、洗浴、洗手等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用水。而冲厕、绿化、道路冲洗等的用水宜采用回用水。

    5)可再生能源利用

    因地制宜地采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各种主动式或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并实现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结合建筑条件及当地资源条件采用地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热泵及地热技术。

    可根据校园建筑条件和特点积极采用热回收型热泵系统,提高校园空调采暖及热水供应系统综合能效比。

    6)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用材安全

    建筑工程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cai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

    不得采用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建设部218号公告)禁、限的建筑工程材料。

    (2)节约用材

    1建筑造型要素简约,应避免大量装饰性构建。

    2土建与装修及新技术材料应用一体化设计。

    3采用符合当地地质、气候特点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工厂化、规格化、多样化、半成品化、装配化和模数化的建筑工程材料与部品。

    4在保证建筑物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

    7)室内环境质量

    校园建筑设计应重视改善室内环境、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和健康,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与环境的友好和谐。

    (1)室内空气品质

    1参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新风量及送风方式设计满足室内通风换气卫生要求。

    2对要求空调的大空间建筑宜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气流组织,改善室内空间气流、温度及有害物质浓度分布,提高空调通风效率。

    3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复合系统方式。

    4有条件时设置室内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及显示装置,集中空调系统中利用co2浓度监测控制空调新风。

    (2)热湿环境

    1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温度、湿度、风速等设计参数应符合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要求,并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节能运行的倡议。

    2新风需求量大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应考虑过渡季节全新风节能运行设计。

    3寒冷地区采暖系统应注意管路水力平衡设计,并考虑房间温度调节措施。

    4高大场馆建筑宜合理采用低温辐射采暖系统、分层空调方式。

    3)采光与照明

    (1)室内采光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求。室内采光系数或窗墙比满足当地光气候区要求。

    (2)合理采用天窗、反光板、反光镜、光导集光等自然采光强化和调控措施。

    (3)室内照明设计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50034-)的要求。

    1室内照明指标设计和功率限值符合现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要求,室内公共空间照明采用分区照明和自动控制措施。鼓励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等绿色节能灯具。

    2教室照明应结合校园特点设计节能控制方式。

    4)声环境

    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建筑设备、机房等采取消声、隔振及减震措施,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及振动干扰。

    建筑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要求。

    建筑沿交通干道的外墙、外窗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