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译注季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

    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成语积累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

    1、 宾语前置

    “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

    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z花n)臾(yu)(“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虎兕(si)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u)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3、 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喻?

    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职。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鉴赏</span></h2>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1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2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3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