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国论苏洵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1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2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4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5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6丧,齐亦不免7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8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9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10,李牧连却之11。洎12牧以谗13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14尽之际,可谓智力15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16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7,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18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19秦之心礼20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注释</span></h2>  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22。势:形势。   2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以,而。   25。为:治理   26。劫:胁迫,挟制。   27。势弱于秦。 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29。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以:凭着。   30。故事:旧例。   31。迁:改变   32。是故:因此   33。始:才   34。当:如果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译文</span></h2>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特殊用法</span></h2><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span></h3>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来) 省略句:举之以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二、古今异义</span></h3>  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三、成语</span></h3>  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四、特殊句式(介后=状后)</span></h3>  1。赵尝五战于秦 -------- 介后   2。洎牧以谗诛 -------- 被动   3。齐人勿附于秦 --------- 介后   4。斯用兵之效也 --------- 判断   5。其势弱于秦 -------- 介后   6。苟以天下之大 -------- 定语后置   7。破灭之道也 ------- 判断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省略句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12。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省略   14。是又在六国下矣 ------ ----- 判断句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五、词类活用</span></h3>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六、通假字</span></h3>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 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 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 不要   4。暴霜露 通曝 冒着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写作特点</span></h2><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span></h3>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h3 class='headline-2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span></h3>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