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报任安书司马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再说,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肠子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的拜了两拜。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作者简介</span></h2>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近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县名,今韩城,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创作背景</span></h2>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汉书司马迁传: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任少卿名安,荥阳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史记卷一百四田叔传后附有褚先生所补的任安传。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过了很久,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此信写于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93年,这年司马迁53岁)。当时任安因事下狱,状况危险,所以书信中虑及任安的死。在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的时候,因他在太子刘据“造反”时采取了袖手旁观的做法,其实太子并非真反只是因“巫蛊事件”被冤枉没办法了,想杀江充以自保。

    关于任安的说法,上述可谓为一说。但亦有其他说法,即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时,因其在太子刘据造反时采取了“持两端”做法,而为汉武处死。在此时,任安希图以“推贤进士为名,要求时任中书令的司马迁给予帮助。而司马迁因为自己的处境很难帮他这个忙,便写了这封报任安书。这才是为什么司马迁在任安临刑前给其写信的原因。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作品鉴赏</span></h2>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又如“猛虎在山,百兽震恐”一句,运用比喻,沉痛控诉了人间暴政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形象地说明了“士节”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彻心脾。其他像引用、夸张、讳饰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真切的表达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有时奔放激荡,不可遏止;有时隐晦曲折,欲言又止,让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作者内心极其复杂的矛盾与痛苦。

    总之,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真切地表达了激扬喷薄的愤激感情,表现出峻洁的人品和伟大的精神,可谓字字血泪,声声衷肠,气贯长虹,催人泪下。前人的评价“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实在精辟。

    <h2 class='headline-1 bk-sidecatalog-title'><span class='headline-content'>语言知识</span></h2>  (一)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 诎,通“屈”弯曲。

    2。其次剔毛发。 剔,通“剃”动词。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同“捶”杖。

    4。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撞击。

    5。及以至是。 以,通“已”

    6。及罪至罔加。 罔,通“网”法网。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大抵,大都。

    8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表现。

    9。放失旧闻。 失,通“佚”散乱的文献。

    10。则仆偿前世之责。 责,通“债”债务。

    1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12。权倾五伯。伯, 通“霸”

    13。具于五刑。具,通“俱”

    14。曷足贵乎。曷,通“何”

    15。幽于圜墙之中。圜,通“圆”

    (二)词类活用

    1。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2。以污辱先人: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3。倡优所畜: 名词作状语, 像乐师、优伶一样

    4。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名词作状语, 用朱砂

    5。故述往事,思来者: 动词作使动用法,使。思考

    6。请略陈固陋 :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7。衣赭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8。流俗之所轻也: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9。幸勿为过:名词作动词,责怪,责备

    (三)被动句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2)其次诎体受辱。

    (四)省略句、判断句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且西伯,伯也。

    (五)状语后置句

    (1)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幽于圜墙之中

    (六)宾语前置句

    (1)若望仆不相师

    (七)重点翻译句 .

    1。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写作的。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弄通由古至今的变化规律,自成一家之见解。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即使被千刀万剐,我难道会后悔吗?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

    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祗取辱耳。

    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美好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八)一词多义

    1。 胜

    (1)胜任。 能够承担或承受。

    (2)不可胜记。 尽。

    (3)百战百胜。 胜利。

    (4)引人入胜。 优美的。

    2。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两次。

    (2)青春不再。 再继续,再出现。

    3。厥

    (1)思厥先祖父。 他的。

    (2)大放厥词。 他的。

    (3)厥有国语。 于是,就,才。

    4。焉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怎么。

    (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语气词。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在那里。

    5。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错误,不对。

    (2)无可厚非。 反对,责备。

    (八)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情意诚挚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古义:两个词,夫为语气词。

    今义:对已婚女人的称呼。

    4。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配偶。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相当于“很”、“非常”

    6。下流多谤议。

    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

    今义:1。下游

    2。行为不符合道德准则

    (九)虚词

    1。 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给,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

    3。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5)无益于俗(介词,对)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6。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转折)

    (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