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乡村扣席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川北农村,婚丧嫁娶,敲锣打鼓,唢呐喧天。主人家大办扣席宴,热闹异常,犹如过年,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叫人无法抵挡。

    扣席宴每桌八人,每桌八碗肉菜。八,就是“发”是吉利圆满的象征,是美好愿望的寄托。

    乡村扣席宴俗称“八大碗”“粉蒸肉”“酥肉”“盐菜肉”“滑肉”“炸肉”“坨坨肉”都是大碗装肉,大碗盛酒,那大碗里的红苕酒或者高粱烤出的纯粮食酒幽幽的散发着醉人的香,在桌子上席放了,满满的一碗,一桌八人,先从上席最左那人开始喝,接着大家依次端碗反时针轮流转着喝,喝完一圈酒碗重回上席席首位置之时,上席班辈最高或者最为德高望重者就会举起筷子指着桌子中央的菜说道:“请,大家请。”于是,全桌的筷子才七前八后伸过去,就像昆虫的触须,分解着同一个猎物,但绝没有抢夺和选择的迹象,挑到哪个就是哪个。

    打掌盘的师傅,高高的举着又长又宽的掌盘,端着满满的一掌盘菜肴在宴席间穿梭自如,时而高声吆喝一声:“菜来了,客官接菜!”坐在接菜的位置,就叫“水码头”那客人就要转过身子去或者站起身来,笑嘻嘻地把菜接上桌子,大家纷纷帮忙移动桌子上吃完的中央位置的一碗,填进新上桌子热气腾腾的菜肴,同样是在上席的长辈发号司令说“请”后大家才会才动手,那真是菜一碗一碗的挑,这碗没完,那碗又在掌盘师傅的高声吆喝中又端了上来。

    “八大碗”扣席宴中,我觉得尤其是那酥肉最具特色,在蒸笼里蒸得又耙又软,香气缭绕,芳香扑鼻,看上去就像一个圆圆的蒙古包一般。技艺高超、别出心裁的厨师还会在酥肉的“蒙古包”顶上覆盖上薄薄的一层糯米粥,浇上料酒,撒上几粒葱花,端上桌来,先要用打火机点燃,等那绿莹莹的火焰燃过之后,才能举箸食用。那薄薄的糯米粥吃起来热气腾腾,芳香糯软,还有淡淡的酒香,沁人心脾,味道鲜美,余味无穷。

    农村人家,朴实厚道。家里即使平时来了客人,也总会尽心尽力热情招待。更何况是办宴席这么大的场面,主人便会使出倾家荡产的决心,千方百计喂个大肥猪,把席办得体体面面。只要大家说声席面好,主人就会高兴很久。人们形容宴席上的肉片骠肥得像楼板,砣砣肉肥得像芋头,把筷子都压得打闪闪,这绝不是贬意,是称赞主人的大方和能干。这些肉不管怎样的蛮,一旦加了上等的绿色菜蔬,慢火蒸,微火炖,溜溜熟,就像大江东去的苏东坡研制的肘子肥而不腻。

    不管那肉怎样叫人馋涎欲滴,坐席的人总是忘不了出门时家人那句话:“莫忘了包肉哟。”就忍嘴了,将那些菜包上一些。“开席了!”“支客师”一发话,帮忙的村姑们少妇们,就给每人发来一份绿色包装袋,春夏秋送来的是鲜桐树叶或者莲藕荷叶,冬天送来的是“蛮壳叶”(一种竹叶),开水泡过,舒舒展展,活的一般。经这一包,那肉似乎有了隐隐的绿意,幽幽的清香。

    包回的肉蒸在杂粮饭上,锅盖一揭,饭是油渍渍的了,满屋是香喷喷的了。包回的肉也就两三片,不够全家吃。如果几代同堂,孩子的父母就会说:“细娃儿忍嘴,给嗲嗲(爷爷)婆婆吃。”孩子就规规矩矩,老年人则说:“我几十岁了,没吃过?孙头儿孙女吃,吃了长快点!”父母就会埋怨他们的父母:“细娃儿今后要吃多少,你们莫宠他们。”最终,老人还是把肉夹到细娃儿的碗里。包肉的岁月,缺的是物资,不缺的是敬老之风,舐犊之情,上帝也会被感动得掉泪。

    最近,回老家蓬安永兴坐席,人还是八人,桌还是八仙桌,父老乡亲共聚一桌,谈笑风生,喜气洋洋。开席一看再已不是八大碗了,而是十几大碗了,除了传统的大碗装肉,大碗喝酒外,其余都是盘子盛整鸡、整鸭、糖醋鲤鱼、清炖团鱼、凉拌海鲜、猪肚杂等等,偌大的一张八仙桌也显得小了,就向空中发展,碗上重碗,碟上重碟,像金字塔一样。没人送包肉的绿色莲藕荷叶或者“蛮壳叶”来了,也没有了清规戒律,没有了德高望重的长者发话夹菜了。大家无拘无束,想吃便吃,更具亲和力了。散席了却没有一个人包肉回家了,因为家里不缺这些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