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说不尽的山水神韵、道不完的古老传说、数不清的英雄故事广西——一本永远风光如画的相册、一片曾经刀光剑影的土地

    崭新的巴士载着一行40人的队伍由深圳出发,风驰电掣,穿东莞、越广州、直抵肇庆后便沿西江而行。西江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当年秦始皇发兵六国、统一岭南时,将士们便是由此登陆的。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任世间沧海桑田,西江依旧滚滚东流。冬日的西江宛如含情脉脉的江南美少女,不愠不燥、气定神闲、仪态万方。无论千曲百折总是波澜不惊,如湖水般平静,甚至看不出流向。两岸青山逶迤腾细浪,翠竹摇曳舞冬风,野花怒放、姹紫嫣红。但最让我心动的还是那种南方少见的一种野草,她将我的记忆拉回了长白山,想起故乡、想起了父老乡亲、想起了用她覆盖着的低矮但充满温馨的茅草房。她丛丛簇簇而生,每根都是随风摇曳,枝头浅白、浅灰、浅黄色如稻穗般,生命力极强,家乡称之为“苫房草”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描述她可谓恰如其分。

    少年时在故乡我就知道肇庆这个城市,一直心驰神往,知道她不是因为“七星岩”和“鼎湖山”而是由于对书法的喜好而爱屋及乌的,因为这里是文房四宝中端砚的故乡。

    导游是一个貌如广东妹的哈尔滨女孩,伶牙俐齿,字正腔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竟无半点“二人转”味,自称以口走天下——姓吴,果然是口若悬河,为我们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路上的风土人情。肇庆这座城市有“一公一母一子的”说法。“一公“是指包公包青天,他曾任职于此“一母”是指龙母,一子便是“岭南第一个状元”莫宣卿了,此人神童出身,可惜英年早逝。

    印象深刻的当属“龙母”的传说了,她神话般的故事在南方的不少地区广为流传。龙母娘娘也一直为世人所崇拜敬仰,几千年来形象高大,光照人间,至今依然香火不断,这说明了朴实人民的一种真诚爱戴和所寄托着的深厚愿望。

    一路欢歌一路笑,一路风尘仆仆,下午一点多钟车抵南粤最西端的封开县某酒店用餐,吃了当地著名食物“竹竿粉”和“木薯烧腊肠”“竹竿粉”类似广东其他地方的“陈桥米粉”但更具韧性,蘸上特制的作料后食用,别有风味。木薯是当地重要农作物,有红薯的香气、色泽和竹丝般的纤维。后几天车过农田时常见到收获中的木薯,真想不到这状如树根般的家伙竟是人间美食。

    大斑石

    大斑石景区位于封开县杏花镇的古广信河畔。此石高191。3米,宽927米,周长3999米,一石成山。1982年,广东省省长刘田夫来此视察时,亲笔题下了“天下第一石”这个称号。曾有诗云“盘古巨石挚天地,色彩斑斓耀人间”有传说这是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杰作,也有说是女娲娘娘练五彩石补天时留下的一块,也是“刘三妹”(广西称刘三姐,广东称刘三妹)当年对歌的歌台。据史记,斑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虽历经风吹雨淋,阳光曝晒,却依然完整如初,无风化裂痕。与这块古老的巨石相比,原号称“世界第一石”的澳洲艾尔斯“红石”早已缝隙四起,体无完肤了。

    俗话说:“晴看树,阴看山,雨天看烟川”恰巧来时阴霾四起,这座石山一片迷蒙,更添神秘色彩。我们一行众人,下车伊始,皆惊叹不已,伫立和漫步山角下,仰视、远眺斑石,一道道石纹宛如瀑布般从石顶轰鸣直下,令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难怪有人形象称其为“无声的瀑布”据导游说,若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大斑石霞光万道,瑞彩纷呈,煞为壮观。可惜因时间关系我等无福享受另一番景象了。就让她成为一种残缺的美吧。

    大斑石是可以登、攀的。华南最大的户外攀岩项目就在这里。目前大斑石上共安装了11条攀岩线道。其中2条表演线道,可以供专业和非专业的攀岩者自由选择。刀削斧劈的巨岩看得我血脉喷张!涌起征服的欲望。

    景区内除(大斑石)、外还有天下第一石棋盘、盘古神坛三佛像、柳叶塘、圣妃宫、圣妃泉、大班椅、投石问路、许愿树、刘三妹对歌台、杏花山庄、生态果园等景点以及登石攀岩、健身道、烧烤、麒麟白马民俗表演等项目。山角下还有一自然景观让孤陋寡闻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白居易曾有诗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四月桃花开已是迟到的故事,但这里的桃花却在这深冬的季节里傲然绽放,笑迎宾朋(不知是否因为是南梅的缘故)。

    我是相棋“发烧友”棋艺不佳棋瘾蛮大,想当年因下棋而废寝忘食是家常便饭。后因感觉过于浪费时间而忍痛割爱“金盆洗手”了,所以对这个200左右平方米的大棋盘陡生亲情,久久不愿离去。据说当年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下凡至此。休憩之即,纹坪对弈,忽天庭有令,急招速回。众仙匆忙而去,遂将偌大棋盘及每枚如战鼓般大小的棋子遗留人间,于是便有了这一景点。我在思忖,这“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定将永远成为一个棋谱,摆在这里供后人们饱下眼福了,相信如我等凡胎肉体别说挥棋落子了,即使想挪动一车一马也只能是“蚍孵憾大树”的笑谈。我虔诚的以棋盘为背景照了一张相,本打算沾点仙气和灵气,但相机不作美,回来后竟没能保存下来,徒叹无奈,惋惜不已。

    岭南第一村——杨池古村

    晚霞漫天时分,我们来到了位于封开县罗董镇内的杨池古村,此村素有“岭南第一村”之美誉,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村庄,依山面路,右是千亩稻田,左有荷花水塘,始建于明末,导游介绍说已有380余年历史了,饱经沧海桑田之变幻而风而风貌依然。

    抱着寻幽探古的兴致,我们安步当车走入小村,石砌的路面高低起伏,曲径通幽,整个村寨随高就低,顺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漫步小路,微风轻徐,惬意之情油然而生,倦怠之意无影无踪。村寨共有60多间砖木结构的明清建筑风格的两进或三进房屋,其中有五间是书院(学宫),一间古代钱庄。杨池古屋的主人乃叶氏家族的祖先,明末官员叶瀚彪,当年为避战乱,从京城迁移到这天高皇帝无的地方开村立寨,后经世代愚公移山般的建设,逐渐有了这个所在。

    杨池村的古屋清洁雅致,全然没有很多古建筑青苔横生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房屋的底层均用花岗岩石条砌筑,起到了防潮防蛀之功效。

    据叶氏族谱记载,从始祖叶瀚彪起,延续至今已有十五代子孙,共有300多人。由于叶瀚彪出身书香门第,到此后,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后人也尊师重教,知书识礼,所以人杰地灵、才子辈出。杨池村不大,却有锄经、景公、均录、晋公四个书室。据叶家族谱和龙塘学社记载,历史上的杨池村曾出过12名监生,3名庠生,2名增生,2名贡生,1名拔贡,1名廪生,1名文林郎,以及3名封川县长,2名国大代表及1名飞行员、1名将军(后任加拿大大学历史系教授)。

    “杨柳池塘”是小村一道美丽的景致。杨柳依依,塘水如镜,是游人必到、必经之处。池塘旁建有老钱庄,里面记录着古村的历史与变迁。值得一提的是,钱庄里保存了许多文物,例如“古老的验钞机”这是一个盘状木制工具,昭示了先祖们的勤劳智慧。

    村民们显然对一批批游人的光临是司空见惯了,无论录像、摄影还是啧啧惊叹都毫无诧异之色,照样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就连时而可见的小狗们也旁若无人,悠然而行,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派头。

    告别“杨池古村”已是夕阳在山,暮色苍茫时分,寻得酒店用过晚餐后又驱车西行3小时,进入广西境内的桂平市,夜宿处于半山腰的“功德山庄”山风习习,蝉鸣阵阵,果然是个好去处,前国家领导人和现在的领导人如杨汝岱、邹家华、何鲁丽、钱正英及温家宝总理均下榻过此处。

    大藤峡——雨丝洞

    踏着晨曦,迎着薄雾,一队人马跨上了停泊在黔江上的游轮。大概因置身于水上世界的缘故,队员们莫名的兴奋写上脸宠,笑语喧哗、兴致盎然。因风急浪大,地界导游便用高音喇叭如演讲般向大家做介绍;大藤峡处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下游的一段,是广西最大、最长、最著名的峡谷,具有山雄、峰秀、水急、滩险、景美的特点,素有“小三峡”之美誉。她藏身于崇山峻岭之中,若明珠埋泥土,光华难现,近些年才因交通的便利而逐渐闻名。

    传说古时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因而得名。从明洪武初年开始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明王朝一直派重兵镇守,官逼民反,所以照样暴发过瑶民起义。明朝时曾改大藤峡为断藤峡,后又改名为永通峡。在崖壁至今尚刻有当年的题字“敕赐永通峡”旅行家徐霞客曾泛舟江上,并写游记以叙之。新中成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很关注这里的情况,曾挥毫书就“大藤峡”三字,此后便响亮的叫到今天。

    黔江水有着独特的醉人绿色,为笔者平生所未见,感叹之下不由得想起朱自清笔下梅雨潭的绿。黔江水少西江水的温情妩媚而多野马脱僵般的桀骜不驯。江面上时见渔帆往来,游轮穿梭,除江水外最惹眼的还是那些嶙峋的怪石了。有的如虎踞龙盘,有的似巨蟒翻身一幅幅“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纷呈眼前。

    水面上有一处景点叫“天国红阵”相传太平天国起义军在此遭遇清兵,双方均以死相拼,奋勇鏖战,最终因起义军熟悉地形及水性,逃出重围,而清兵所剩无几。

    舵手是个沉稳、寡言的年轻人。驾驶技术娴熟,绕巨石,避暗礁,逆流而上,就如都市里的帅小伙骑单车穿大街,越小巷一样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50分钟后游轮靠岸,外面细雨如丝,山风微拂,队员们下船后沿崎岖不平的山路小心跋涉,向雨丝洞行进,这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山路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山间基本是保持原生状态,植被丰富,荆棘密布,很多稀有植物上挂有写着名字的标签,有一种叫树蕨的植物引起我的注意,极似故乡的蕨菜,但个头显然要大多了,据说她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不由的让人刮目相看。

    一路上的景致有鹊桥、情人石、千年寿龟小水潭、飞龙瀑布、双狮回龙瀑布等。我们边走边惊叹,喜看林间小溪水潺潺,笑望坡上青青草。很多清澈见底的水潭,如果是在晴朗的日子一定会让我等产生跳进去一洗一路风尘,满身疲惫的念头。山登绝顶,路到尽头,终于见到了雨丝洞瀑布,那种震惊和兴奋是难以忘怀的,一片黑暗和朦胧中,天光豁然开朗,一束阳光劈山破石,自山峦顶端直射而下,一条瀑布也如飞练般奔腾跳跃,欢歌而来。形成一条60多米长的雨丝瀑布,这雨的精灵和水的魂魄有如万马嘶鸣,战鼓吹春,白练高挂,银海腾烟,此情此景让人浮想联翩,于是于心底深处集古人诗句自成七律一首:

    山色空蒙雨亦奇

    浪打天门石壁开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