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针对孩子的心理说准话(2)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己的富有和与众不同。父母对孩子一味“吹高”“捧高”,让孩子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从不受任何挫折。家长在不经意间已经将自己的虚荣心转嫁给了孩子,在给孩子罩上光环的同时也在暗示孩子怎样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怎样去满足成人的虚荣心。长此以往,不仅滋生了孩子的优越感,而且使得他们不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平凡,而去苛求自己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强。所以,家长在抱怨和纠正孩子过强的虚荣心之前,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我的虚荣心太强,是不是我把虚荣心“传染”给了孩子?记住: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对孩子最有力的间接说教。

    旁敲侧击地引导孩子与伙伴们比学习、比品行、比技能,孩子就会慢慢地转移吃穿花钱等物质上的攀比,有利于孩子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

    6.温和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很多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表示反感,不愿意听你说下去。”这类情况大多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与家长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话宁愿与同伴说,也不愿与家长说。对于家长的好心批评、劝导,他们动不动就反驳、对立,让一心爱他们的家长惊诧不已、心痛不已。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经常是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反而要那样。这种情形让家长很恼火,家长越恼火就越训斥他们;但家长的训斥起不了什么规劝作用,反而更增加他们的反感情绪。家长这时如不能正确理解、谅解和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逃学,甚至离家出走。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十来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这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反对成人再把他们当小孩看。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的思维和能耐,他们喜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然而事与愿违,当他们发现外界始终无视他们的独立存在,对他们的自我表现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兴趣时,他们又会采取更尖锐更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

    如果家庭、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顺应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对他们提出生硬的要求,令他们感到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就容易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故意跟老师、家长对着干。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外因。

    逆反心理过强会导致孩子多疑、偏执、自私、冷漠、孤独、愤世嫉俗、不合群,使之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为了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需要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努力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你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平行交谈”,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

    所谓“平行交谈”,就是家长与子女一面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耳提面命的谈话方式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消除隔阂,令孩子与家长之间达到无话不说的地步。

    父母要营造聆听气氛,做孩子的顾问。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家长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由于家长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意见,逆反的孩子也大都不喜欢听,因此,家长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管理者。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抉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

    当孩子诉说和发泄时,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让孩子把话讲完,避免因随意指责引起双方的不快。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做出积极的表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了。”家长的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和忧虑,则应当让孩子知道这是家长的爱心所致。比如,面对孩子放学晚归,有的家长是等孩子回家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勒令以后不准晚归。这种处理方式过于急躁,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爱心,反而对家长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小题大做,管得太宽。而聪明的家长则会尽量压住怒气,心平气和地询问原因,并说明“因为不知道你为什么晚归,心里很着急、很担心,希望你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易,以后早点回来”。相信懂事的孩子听了这一番话后,会为自己的晚归给家长带来不安而感到内疚自责,对家长的干涉行为也不会产生逆反与抵触。

    当孩子出现越轨行为时,做父母的要及时对孩子说说“悄悄话”,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打消其恐惧心理,问明事情的原委,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寻找补救措施,用理解、信任和关怀的爱心去温暖、感化孩子,了解孩子的烦恼与苦闷,以温和的语言进行疏导,循循善诱,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促使孩子从挫折中受到教育,扬长避短。切忌在孩子出现冒险行为时,挖苦疏远孩子,甚至放弃责任,撒手不管。

    采用实践体验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比命令和口头说教有效得多。一位父亲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非要买一个。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人,不买了。”儿子这下可来劲了,偏要买,不高兴地说:“我要买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习。”父亲略一思量,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儿子抱着买的西瓜走,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这一体验让孩子感触颇深:“吃个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体会到父亲的苦心。

    心理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逆反心理虽有妨害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因素,其中较为显著的是: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如果父母能以温和的语言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并能因势利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逆反的孩子塑造成具有创造性思维、勇于开拓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杰出人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