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与孩子平等地交谈(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 逑蒂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当大家一同去超级市场时,4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逑蒂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儿子双手,脸对脸地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

    第二天上午,大家和孩子们去公园玩,罗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逑蒂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这时,我也学着在一旁蹲下来,面对着罗艾姆说:“是的,你是个大男孩了,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眼泪,自豪地玩去了。

    这时,我禁不住同逑蒂谈起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她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人与人之间经常需要进行感情上、思想上的平等交流,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这种渴求。要做到平等地和孩子交谈,家长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弯下腰,蹲下身子来。

    一个3岁的小女孩很愿意与隔壁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讲,而不愿与自己的父亲讲,原因在于,这位叔叔跟她讲话时是蹲着的,与她一样高,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而爸爸跟她讲话时,是居高临下的,无论站着、坐着都比她高。

    如果家长总是站着面对孩子,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家长与孩子谈话时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就会有一种压迫感,有心里话就不愿意跟家长说。家长如果能“屈尊”蹲下来,与孩子处在同一视平线上,不仅一下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而且使孩子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心里话又怎能不愿意向家长倾诉呢?

    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是受到尊重的,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更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家长提出的自己的问题或缺点,也为孩子创造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会致使孩子对父母所说的话充耳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

    3.开口前,换位思考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都有一种自我中心倾向——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到别人特别是孩子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方法是最正确的。这类父母在开口训导孩子前,已经先入为主,成竹在胸了,孩子情愿接受最好,不情愿也得接受。

    对少数父母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是其个性特征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这部分父母从年幼时起,对待各种事物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定势,认识、解决问题一贯地不太考虑他人的态度和方法。在对待孩子时,这种定势不但反映出来,而且更为强化。也有少部分父母,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比较严重,在他们看来,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是绝对权威。

    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的父母,一方面认为“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于是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具体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办法最好,别人(当然包括孩子自己)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认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说你听,我训你服”是天经地义的。这类父母忘记了一个重要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光父母“一头热”,即使磨破嘴唇,也未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的父母,在跟孩子开口说话和沟通前,实在应该进行一番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指认同他人的情感、思想或态度的能力,或替代性地体验他人的情感、思想或态度的能力。因此,与孩子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需要父母理解和体会孩子的想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家长对孩子早已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因此很少留意孩子是怎么想的。

    一位教授给在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和理学双博士学位的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总结我几十年的人生哲理,‘假如我是他’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学习和锻炼的方式。你可以用这种方式试试当教授、当校长,还可以试试当议员、当总统。这是你的自由和权利,也是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有效手段。”

    这位教授的女儿在美国求学多年,处事方式西方化,但思维方式从小受父母的影响,颇具东方色彩,她对记者说:“吃什么,穿什么,今天冷不冷,要不要添衣服,我从小就懂,爸妈不用操心,也不用唠叨。但遇大事情,例如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我会主动找爸妈商量,听他们的意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