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 家长越唠叨,孩子越逆反(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的表现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呢?

    确实,普天下所有的母亲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父母用唠叨来表示爱,效果会怎样呢?你唠叨太多太久,孩子的耳朵真的起“茧”了。也许面对你的喋喋不休,你的孩子在心里或背着你大喊“烦死了!”“烦透了!”只是你没听到罢了!

    一个让孩子产生“烦死了”的念头的家长,教子话术显然有待提高。父母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不能靠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不能靠没完没了的唠叨。俗话说:“好话不说二遍。”说十次不一定比说一次有效。父母要让孩子听话,首先必须改变唠叨的习惯,掌握用一两句话就能打动孩子的说话艺术。

    2.唠叨没完,会起反作用

    很多家长每天都要在餐桌边、睡觉前、上学时、外出前对已日益成熟的孩子不变腔调地千叮咛、万嘱咐,真像背条文一样乏味。

    有人把家长的唠叨比成孩子心灵的“隐形杀手”,家庭教育的“软暴力”,可见唠叨对孩子心灵的伤害之大。

    如果做家长的总是唠唠叨叨,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并危害其身心健康。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家坦娅·沙特朗的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对孩子房间的卫生状况总是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孩子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钻进猪窝里。

    具体而言,父母的唠叨,存在以下危害:

    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唠叨一般来源于不满。家长的唠叨,有损青少年的独立性与自尊心。家长之所以唠叨就因为对孩子缺乏理解、信任与尊重。唠叨孩子的缺点、错误,实际上就是在强化孩子的缺点、错误,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从而对学习和成才失去信心。

    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影响学业。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或学习问题,若正面讲一遍孩子会产生内疚感;而多次指责、批评,没完没了的唠叨,则会使孩子不耐烦,激发他们的反感、讨厌和逆反心理,产生非暴力和暴力倾向,从而严重影响学业。

    影响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当孩子反复出现错误或忘记做某件事情时,家长就会唠叨个没完甚至发火。本来孩子想改过,但在不良情绪的支配下不仅不改,反而感觉父母很讨厌,甚至产生憎恨心理。

    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疏远。家长之所以唠叨是不了解或不理解孩子造成的,迫使亲子之间无法有效融洽沟通,导致孩子不愿意回家、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在冷战中双方都是输家,两败俱伤。其后果是亲子关系日益疏远,破裂,甚至产生悲剧。

    3.好好的为什么说话变成了唠叨

    父母爱孩子,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话,好好地和孩子说话,营造其乐融融的亲子沟通氛围。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父母把本应当好好对孩子说的话,变成了没玩没了的、枯燥冗长的唠叨。这些父母也许会说:因为孩子不听话,我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唠叨。通过前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倒因为果。事实上,是家长的唠叨,导致了孩子的不听话。所以,想通过反复唠叨而让孩子听进你的话,是徒劳无功,反增其害的。

    家长唠叨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自身。父母要改掉唠叨的坏习惯,就要勇于反思,从自身找原因。

    大致而言,父母的思想、性格、观念差异和教养方式等,会导致对孩子的唠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将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也寄托到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这样简单的理想“位移”,十有八九会给孩子增添一股无形的压力。孩子实现了父母的“理想”,当然是皆大欢喜,而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步骤去做,便会为了加强“督促”,不自觉地就开始了“强化教育”——唠叨。

    据心理学研究分析,性格软弱和紧张型的家长一般容易唠叨。唠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现,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就像有人出门的时候,不相信自己已经关好了门,还要重复去看一次一样。软弱和紧张型的家长不相信别人已听见自己的话了,当然也不相信孩子会照着自己的话去做,所以要重复,要唠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