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云飞说道:“如此甚好!”两人一前一后往偏殿走去。
过山门北上,可见阶旁两池翠竹,黄皮绿叶,婆娑有声,十分可人。
周云飞暗暗咋舌道:“大悲寺不愧是天下名寺,竟然能让原本生长的南方的竹子,移栽到北方成活,这得需要多少财力、人力才能做成!”
年轻僧人推开偏殿的大门,请周云飞入内歇息。
殿内居中是“大肚弥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开,洋溢着一团喜气。
四大天王分列左右,个个身披甲胄、手握法器、怒目圆睁、威风凛凛。
周云飞随口问道:“小师傅尚未出家便已经成为迎客僧,一定深得方丈的信任!不知方丈是个怎样的人?”
年轻僧人愕然道:“师兄说错了!我早已出家受戒,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了!”
周云飞的眼中闪过一丝迷惑,但是面上不动声色道:“敢问小师傅是在大悲寺这里剃度出家的吗?”
年轻僧人接着说道:“那是自然!还有方丈的为人如何,我哪里敢说。师兄你先这里等着,我去去就回!”
话儿刚说完,年轻僧人头也不回,起身走出了偏殿。
周云飞心生警觉,察觉出一丝丝的不对。
按说刚才的年轻僧人出家六年,头顶应该烧印着戒疤才是,可是光秃秃的一颗脑袋,哪里有半点的痕迹。
相传烧戒疤的习俗起源于元代,当年有一位叫做志德的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而想出的一种苦修的办法。
他传戒时,规定受戒弟子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自残的举动,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成为中原汉地佛教文化的独特习俗。
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和尚虽然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影响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另一种说法是中原和尚烧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
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
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仿照黥刑,在脸面刺字的办法,在犯人的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
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
后来,烧戒被认为是入佛门苦修的开始,逐渐适用于所有的和尚,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标识之一。
不管哪种说法,中原和尚烧戒疤是一种众所周知的习俗。
年轻僧人头顶没有戒疤只能说明两点:一他是个假和尚,二他是真和尚,但他不是中原的和尚!
周云飞观察年轻僧人的言谈举止,颇似佛家法度,不似作伪,那一定不是中原的和尚,而是个喇嘛!
他偷偷的从包袱里抽出新得来的流星如意棒,两支短棒相接,组合完毕,精神紧张的探知着周云飞的风吹草动。
不过周围一切平安无恙,周云飞坐在偏殿中央弥勒佛身下,闭目养神,调养气息,心里暗想道:“我倒要看看这些和尚能耍什么花招!天下之大,还真没有能困得住我的地方!”
许久,门外响起刷刷刷的脚步声。
周云飞睁开眼睛,一只手别在腰后,紧紧地握住如意棒,以防各种意外不测。
“嘎吱”一声,偏殿的大门被人推开,一道光亮射入有些昏暗的殿中,映照着周云飞的眼睛隐隐的发痛。
周云飞下意识的扭头避开强光,只是一瞬间,开门那人便已经进入偏殿,又将大门合上。
进殿之人身着一身宽大的僧袍,上披赤色袈裟露左肩,慈眉善目,两道白色长眉垂落两肩之上。
周云飞一瞧那人模样,失声叫道:“师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