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记得,幼时的下野地的家,坐落在一条大渠边;地窑式的房子很矮,有一大半陷在地里,是那种典型的新疆民居,冬暖而夏凉。叶明三岁开始上幼儿园。这生他的地方,有两件事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一是出门就要过水渠;那水渠上横着一块木板,权作桥,如果是夏天,渠水湍急,往下看令人目眩;冬天,木板上结了冰,踩上去滑滑的,使人感到心悸。另外,快到幼儿园时,要路过一个养鸡场,鸡场里有一只白色的大公鸡,会跳起来喙那些上幼儿园的孩子,甚至常常对那些被恐惧驱使的孩子们紧追不舍。叶明就被它追过好多回,当时害怕得要命。每过一次水渠和路过养鸡场,他都会提心吊胆,因此印象那么地深刻。
出门不久,父亲说现在的路好走,便把自行车让给叶明骑。骑在车上,搭着父亲,叶明心里感觉到自己很有力量,也很有成就感。
大约走了20多公里的柏油路,他们拐进了一条土路。由于盐碱重,路上的尘土呈灰状,有的地方的灰尘厚度齐小半个车轮,以至行车十分地困难。路似乎总是这样,即使是平坦的大道上,也会出现艰难险阻。这一来,叶明只好把车交给父亲了。
正是盛夏,烈日当头,火热的大地寂静无声。他们的车速越来越慢,父亲的喘气声不时萦绕于耳。路上很少见到行人或车辆;那时新疆的许多地方,即使是汽车行驶半天,也难见人烟。叶明告诉父亲说肚子饿了,于是他们捡了一块阴凉处停下,拿出干粮准备就餐。在内地,有河流的地方便有人家;在新疆,有林带的地方才有路,才可能有人烟。在这里,人们看来极其寻常的绿色,便是生命的摇篮。行路的、干活的,常常傍树而息。树木对于许多地方的人来说是那么平常,但对于新疆人来说却意义非凡;没有树木,几乎不能生存。叶明和父亲吃的,是在家里烤好的玉米饼,还没有张口咬第一口,叶明就感到非常口渴。有趣的是,正在这时便有一辆满载西瓜的拖拉机路过,叶明的父亲上前挥手拦车,拖拉机居然停下了。父亲对驾车的司机道:“给个西瓜解解渴。”那司机便立刻应道:“自己拿。”
在建设兵团,人们来自*。似乎因为大家都远离家乡,更需要相互依赖,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加单纯和谐。那时的人,似乎也没有今天的人那么多的渴望和烦恼,也没有那么多的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自然也有更多的人情味。一个西瓜,在新疆也不值钱,但那一幕却令叶明感动。西瓜下馍,叶明觉得这顿饭吃得那么香,胜过他吃过的所有美味佳肴。
一路上,叶明不断地想象着“下野地”如今的模样。十多年了,三岁时的记忆恍如眼前,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记忆的真实性;他想亲眼见见自己记忆中的第一故乡,渴望着证实记忆的真实存在。
时间的指针好像越走越慢。有一段时间,叶明在车上睡着了,几次都险些从车上摔下来。他感到疲惫,但又不敢放胆睡觉,至此他才感到这次旅行的艰辛和漫长。
大约跑了整整十个小时,他们终于到了下野地,但天幕已黑。这天夜里,他们就宿在父亲过去的一个同事家里。在这个陌生的家里,他们受到了当时最好的礼遇。第二天一大早,叶明和父亲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他们过去的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