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现代人早上一起来,就看报,一看报,就知道日本皇帝怎么了;下午一睡醒,又看报,一看报,就知道日本皇帝的老婆(学名皇后)又怎么了。现代人所要知道的事,从报纸上,一看就知道了。昨天地球上北极发生的事,今天地球南极的人就知道了;早上美洲发生的事,下午亚洲就知道了。消息的传达快极了。

    古代人就不这样了。

    古代人愈古愈没有报纸看,消息传得慢极了,慢得像老牛,甚至比老牛还慢。

    古代人要知道消息,大都是用布告和嘴巴。布告和嘴巴太慢了,所以一件“新闻”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听到的,已经变成“历史”了。保”因为他有一种秘密的魔术:他有一种叫做“甲马”的小东西,当把两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的法术,一天便能走五百里路;若把四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来,一天便能走八百里路。至于说把八个“甲马”绑在腿上是不是能走一千六百里路,(水浒传中没有交代清楚,我们就不好乱猜了。就算是一天能走一千六百里路,又如何呢?在现代科学的高速进步下,一天一千六百里,已经是一个可笑的小数字了;但对我们善于幻想的古人说来,却已是一个不能想像的伟大速度。在制造速度一方面,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个落伍的纪录,在清朝末年的一件事情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清朝的大臣、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到俄国去,他的报告由电报打到上海,时间只花了一天;可是这个报告再由上海朝北京转,就要花十天的工夫,因为上海北京之间,没有电报,只有船和马。这件事,使当时大臣李鸿章起了大念头,他立刻要求政府赶快设立电报局。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国家,才开始多了的的答答的电报声,少了答答答答的马蹄声。那个时候,已是公元一八七九年,距离发明电报的日子,已经晚了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是一个多么教人落伍的日子呵!

    古代人最早有报纸一点模样的记载,是唐朝,当时的报纸,叫做邸报。

    “邸”是什么呢?和现在一般常用的“官邸”字眼一样,就是“官邸”不过这个官哪是专指四方诸侯在京城的办事处。四方诸侯进京来的时候,就住在这种官邪里;等到离京回去,官哪仍有人代为联络、传达,联络、传达的文件,都是朝廷里最新的消息,所以这种文件就叫做邸报。

    这种邸报,产生的时间,大概在一干两百年前,在唐朝玄宗的时候。

    除了邸报以外,还有一类名称像“杂报”、“报状”、“事状”、“朝报”等,也都可说是报纸的雏形。到了宋朝以后,邸报愈来愈流行了。宋朝时候邪里办公的小职员们,整天打听政治行情,一打听到些捕风捉影,就赶忙写在一张小纸上。比如说张三被皇帝打了一个耳光、李四被皇帝踢了一脚、王五脑袋瓜子上挨了皇帝飞来的一个茶杯总之,都是半真半假的马路新闻,这些小纸当时叫做小报,非常受人欢迎。小报一来,大家齐声欢呼,你抢我抢,就好像现在人们抢买“号外”一样。因为这种小报的新闻不是官方发布的,也不是新闻局长告诉记者的,所以难免不合当局的胃口,而要被查禁。

    到了元朝,邸报中所记的范围渐渐宽了。王家着小了等社会新闻也出现了。再到明朝的时候,由于宦官汪直等的当政,为了怕他们的丑事外扬,曾经检查其中内容,禁止邸报的流传,这可说是邮电检查和新闻封锁的老祖宗了!到了明朝崇侦皇帝十一年,一件重大的改变发生了,邸报不再用手写了,邸报进了排字房,开始用活字板排印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改变,这一年是一六三八年,距离今天,报纸进排字房,足足有三百四十年了。

    清朝初年,有一家纸店叫“荣禄堂”店里的老板跟政府的要员有点关系,通过要员,把传出来的消息印成(京报)。这些京报在京城里,并不觉得稀奇,可是一带到西北各省去,销路就非常好。因为有利可图,于是,所谓“报房”纷纷成立了,就是今天的报馆或报社。当时的报纸不是一张或几张大纸,而是一本像杂志一样的书。长九英寸、宽三英寸半,封面黄色,最多有十九页,最少也有五六页,用的是竹纸或毛太纸,木刻活体字排印,很不清楚。(京报)的内容,可分三大部分:

    一、“宫门钞”——抄皇宫里头的消息。

    二、“上谕”——皇帝的命令和告示。

    三、“奏折”——大臣向皇帝说的话、报的告。

    这些材料,一到报纸编辑的手里,就按照次序,一条条排将起来。报纸的编排很单调,没有标题,你一定得全部看完,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想偷懒是不行的。出报的时间是每天黄昏或晚上,所以等于是晚报。这种晚报在京师当天虽可以看到,但是外省就麻烦了,比如说浙江,可能三四个月后才能转到,那时候“新闻”可能早已变成“旧闻”了。;在清朝文宗咸丰元年(一八五一),一个有心人名叫张带的,看到(京报)内容既简陋,流传得又馒,卖得不但贵而且不容易买。于是,上书给皇帝,请政府来办报,结果被皇帝狠狠的骂了一顿,说这种意见“可笑之至”!

    现在看来,真正“可笑之至”的,不是张带,而是西太后的丈夫。

    可是,我们不能怪咸丰皇帝,因为他压根儿没有这种观念。过了八年(一八五九),又一个有心人出来了,他的名字叫洪仁歼,他是太平天国的军师。他向天王洪秀全献了一部(资政新篇,其中有一部分劝天王设立“新闻馆”并在各省任命品行好的人做“新闻官”职务要独立,别的官儿不能管他。他这个建议,很有眼光,他所以有这种眼光,乃是因为在他家里有几个洋鬼子传教士替他打派司。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很觉得没面子,连小日本都打不过。大家研究打不过的原因是:中国太落伍了,在新世界中完全跟不上时代。要跟得上时代的法子,一定要宣传新思想,工具就是办报。在当时,北京维新派官绅像文廷式等,办了一家“强学会书局”出版了一种中外纪闻的报纸,也叫做中外公报)。这份报纸的最早赞助人,就是后来中华民国第一任想当皇帝的大总统袁世凯,他捐了五百块钱做基金。五百块钱在那时候,没有能力买印刷机,所以报纸是用木板刻的,每天出一张,内容以社论为主,新闻反倒次要。主持这个报纸的实际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这个报,可说是有史以来,中国民间的第一份像样的报。

    当时的中国人,根本没有订报的观念。所以这份仲外纪闻,也不敢公开发行。它印了三千份,拜托并且买通送惊报的报憧,每天随着(京报“分送诸官宅”可是,当时大家弄不清这份报是怎么一回子事,老是疑心有什么阴谋送上门来。所以,即使白送,有人也不敢收。弄得根憧们也害怕了,觉得这个报一定不是什么好报,为了怕连累,最后也拒绝代送了。(中外纪闻)发行了半年,正巧当时御史老爷杨崇伊攻击这个报,说它“诽议朝政”请下令封它。于是皇帝就下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