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哲学类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t;,"不愿做道统中的乡愿"了。

    颜元此后力反程朱的守静与虚学,他说:"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他努力提倡实用主义,他的伟大精神,一如墨子。

    李塨(一六五九~一七三三),字刚生,号恕谷,河北蠡县人。他是颜元的学生,也是"颜李学派"的传人。

    戴震:戴氏遗书

    戴震(一七二四~一七七七),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是清朝乾隆时候举人,做过四库馆的纂修,赐同进士出身。

    戴震是清朝的大学者,在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是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绪言(绪言和孟子字义疏证有很多重复,该是后者的初稿)。其他在声韵方面、历算方面、地理方面、经学方面,他都有渊博的论述,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后来的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都是这一学风的传人。

    戴震主张纯粹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古书,由声音文学以求训佑、由训诂以求义理,从实事求是、从细心做学问求真,他说:"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之为真知也。"他认为宋儒的学问是不行的,他们只会"空言说理"、"轻凭臆解"、"讥训估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揖,欲登高而无阶梯也。"

    要渡江有船、登高有梯,没有捷径,还得从实学硬功夫做起。

    戴震在思想方面,反对不近人情的理学,认为儒者"以理杀人"和酷吏"以法杀人"并无二致。这种思想,是前无古人的新思想,最值得我们敬佩。

    焦循:焦氏丛书

    焦循(一七六三~一八二),字里堂,江苏甘泉人。是清朝乾隆时候举人,后来闭户家居,研究经学、数学、天文学,很有成绩。他在雕苑楼里著书,足不进城者十多年,他的专心,由此可见。

    焦循的思想中,有一些开明的成分。例如他对性的问题,认为大家都"每以精深言之",结果说过头了。其实"性无他,食色而已。饮食男女,人与物同之"。又如他对订婚,反对有强制性,因为一般习惯都从幼年订婚,一方有了死亡疾病,他方就要守节或起纠纷,这是不妥的,也是不合古礼的(当然,焦循像一般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也有矛盾的一面,他一方面写贞女辨下来"为议贞女者危之",一方面写李贞女诗来歌颂守望门寡的女性)。又如他对异端的态度,主张包容,反对"执己之一端,不能容人"。他说:"人异于己,亦必己异于人,互有是非,则相观而各归于善,是以我之善观彼以摩彼之不善,亦以彼之善观我以摩我之不善也。故任昉撰王俭集序云:攻乎异端,归之正义。义者,宜也。归之于宜,何异之有!"这都是很开明的态度。

    严复:侯官严氏丛刻

    严复(一八五三~一九二一),字又陵,也字几道,福建福州人。他少年时候,学的是中国老东西。十四岁考入福建马江学堂学海军,二十二岁在英国留学四年,二十六岁做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四十一岁中日甲午战败,他感于中国之弱,根本在思想学术上就不行,于是发愤译介西方思潮,并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文章,为西化与维新打下理论基础。

    一八九六年,严复译赫脊黎天演论,影响晚情思潮极大,又译亚当斯密的原富(一八九八~一九);约翰穆勒的自繇论),后改名群己权界论(一八九九);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一八九八~一九二);穆勒名学(一九~一九二);孟德斯鸠的法意(一九-一九五);甄克斯的社会通诠)(一九二);耶芳斯的名学浅说)(一九八)等。他的翻译,事实上是把原作改写或借题发挥,掺入己见,别具一格。

    严复后来任编辑局总纂。辛亥革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袁世凯称帝,强挽他支持,成了"筹安六君子",他没有勇于否认,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严复是中国近代化变局中的先知,但是时代走得比他快,结果他落后了,反倒成为保守派,这真是个人与时代的一幅谚

    康有为:万木草堂丛书

    康有为(一八五八~一九二七),字更生,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思想家。他年轻时受廖平影响,努力研究公羊传,以何休注为基础,专求微言大义,进而有所发明,自成一家。

    康有为最重要的著作有三:第一、新学伪经考(一八九一),认为刘歆要帮助王莽篡汉,用孔子语气伪造了经书,湮灭了孔子的微言大义。这书使人知道旧的学说全不可信。第二、孔子改制考(一八九六),认为经书是孔子假古人的言论而按自己的想法写成的,理想化了古代政治之后,再托古改制。这书使人知道孔子乃是一位维新派,是改良主义者。第三、大同书)(一八九三),认为社会依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而演进,以"春秋"的三世说,说明"礼运"的小康即升平世,大同即太平世。目前只是据乱世,应先走改革路线以至小康,最后再到大同。

    康有为了生参与两次政变,一次是戊戌政变(一八九八),一次是丁巳复辟(一九一七),都是政治上的失败者。他的晚年,显得落伍而落寞,以办不忍杂志和写毛笔字度过。他对书法极有功力,著有广艺舟双楫传世。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一八六五~一八九八),字复生,号壮飞,湖浏例阳人。他的父亲是清朝大官,最后做到湖北巡抚。他十三岁跟着父亲到甘肃,二十岁跟着新疆巡抚刘锦棠到新疆,以后十年间,浪迹于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各省,见闻很多。

    谭嗣同二十九岁时候,中国甲午战争打败,他热心救国运动,组学会、养人才、研究新政,非常活跃。三十三岁时候,参与戊戌政变,被西大后非法残杀于北京菜市口,成为"戊戌六君子"中最感人的一位。

    谭嗣同的思想,从旧学中加进佛学,又从佛学中加进西学,他死前两年认识了康有为、梁启超,受了他们极大的影响,思想的视野上更宽了。他完成了最主要的著作——仁学,对人生的取向,有了融会贯通的结论。这种结论,使他在戊戌政变时可以不死却甘愿一死、可以逃亡却宁愿坐待,最后从容的。我自横刀向天笑"而去,完成了伟大心灵的一生。仁学出版于他死后,因为是禁书,所以刊行于日本。他的遗作,近年在大陆迭有发现,所以对了解他,有了进一步的帮助。

    墨翟:墨子

    墨翟被尊称为墨子,或说是春秋时候宋人,或说是鲁人。司马迁说墨子和孔子是同时人,或者稍后;孙诒让说墨子比孔子还早。

    墨子是热心救世的人。班固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住的地方,烟囱还没熏黑,就跑去救世去了。

    墨家的救世,比起儒家来,动人得多。孟子一方面明知"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一方面却血口喷人,骂墨子"是禽兽也"。这未免大不公道,也太伪君子了。儒家高高在上,以不耕而食为君子,以学稼为小人,一心要"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生活起居,都要乘舆代步、从者众多的大排场,这样的救世者,比起"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墨家来,是应该脸红的。孟子不但不脸红,竟还骂墨子是禽兽。这又算什么呢?

    墨家的门徒很多,但他们过的,不是"有酒食,先生撰"的生活,而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的苦行生活。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群人物,他们比起儒家的门徒来,后来是没落了。这种没落,是中国真人的没落。

    公孙龙:公孙龙子

    公孙龙(约前三二五~约前二五),战国后期赵国人(史记中有两位公孙龙,一位是孔丘学生,是春秋时人;一位是孔丘六世孙孔穿时代的思想家,是战国时人)。他在公元前二人四年,曾到燕国游说,劝燕昭王别打仗;后来在赵国平原君家作客二十多年,见过赵惠王、邹衍、孔穿。他是战国时代的雄辩家,辩论比赛的结果,总是"孔穿不应"、"子高弗应",谁也赢不了他。虽然赢不了,可是大家不服,所以庄子说:"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民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尤)也。"

    公孙龙是中国思想中的彗星。中国思想,最薄弱的是逻辑,在思想方法上,常常气壮而不理直,推理推了半天,结果把理推到一边去了。这时候公孙龙出来,用逻辑方法,把一般的比喻,来了一番使人吃惊的新解,自然就不同凡响了。例如论语中谈坚白,("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但这种坚白观念,到了公孙龙手里,就发展出逻辑的讨论。这种思想方法上的细密,除了墨子外,是古人所不及的(纪元前五世纪,希腊的季诺(zeno)跟公孙龙有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这是一件最有趣的事)。公孙龙的出色,也正在这里。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五三一~五九一后),琅琊(山东林沂)人。他的一生,历经战乱,他在湘东王萧绎幕中服役的时候,为侯景所败,做了俘虏,在囚送渗中,几乎死掉。萧绎被拥立成梁元帝时候,叫他管理中央的图书。后来西魏军打江陵,围城二十一天后城破,萧绎认为自己完了,文化完了。乃尽烧图书,蹈火自焚。颜之推又成了俘虏,最后留在北齐做官。北齐被北周所灭时候,他又一次做了"亡国奴"。饱更忧患的经历,使他在老死以前,写下一部望子成龙的名著,就是颜氏家训。颜之推很看不起无用的知识分子,他说: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又说:

    吟啸谈学,讽永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此公的境界,由此可见一斑。

    吕坤:呻吟语

    吕坤(一五三六~一六一八),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他是明朝进士,做到山西巡抚等高官。

    吕坤关心世道人心,他认为"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他在一六一六年八十一岁时候,刊行了这部写了三十年的稿本,就是正人心的一部有力书籍。

    呻吟语的意思是"病时疾痛语也"。他认为人的身心常在病中,他自己"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临死前两年,才决定把这部切身修养的著作,公之于世。

    呻吟语全书共分六卷,包括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十六部分。这书在吕坤生前印的,只是两卷的摘要本,叫呻吟语摘;他死后印的,多是六卷的全本,共有两千零七十三条,可算集修养的大成。

    吕坤很得人佩服。明朝的吏部尚书孙丕扬,以八十老翁,他做刑部尚书。清朝道光皇帝,甚至把他从把在孔庙里。在旧道德的修养上,吕坤的成绩,的确可为典范。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