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崛起之后的彷徨---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崛起之后的彷徨---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1871-1914)

    本文是维京继承人在2011年首发在文明4吧上的,作者资料丰富逻辑严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www.tsxsw.com

    前言

    因为一种长期的对德国发展命运的困惑,故而开始准备写一写有关于德国近代发展的东西。本来的目标比较高,打算从内政和外交双方面写,但是德国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更为复杂,掌握的资料也并不全面,所以就决定先写一篇有关外交政策的并同德国国内政策形成一定的联系。原来从来没有写过类似的东西,希望大家喜欢。

    泰坦之战的末世预言

    在1871年以前,德意志这个名词在政治上从来不是一个完整的实体。自华伦斯坦的野心破灭后的数百年间,统一或者重建神圣罗马帝国的计划就不断地遭到法国,英国,荷兰,瑞典及俄国等各个时期列强的强烈阻挠。然而,当拿破仑彻底在奥斯特里茨彻底毁灭800年神圣罗马帝国的时候,他带给德意志的希望大于毁灭。新思想和政治上的重组使德意志地区的版图被大大的简化。而1806耶拿之战的惨败所唤起的一系列改革使普鲁士焕然一新,在1815年终于打垮拿破仑,并重新获得了莱茵地区的控制权。

    随后在大名鼎鼎的首相俾斯麦和毛奇元帅领导下,普鲁士三战三捷,击败丹麦,奥地利乃至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三世。在凡尔赛宫镜廊,威廉一世在三呼皇帝万岁声中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几乎转瞬之间,德意志在中欧如巨人般崛起,即将走上光辉大道。

    然而,迅速的统一笼罩着阴霾,早在1859年,毛奇在条陈中指出英国和俄国会与法国结盟以消灭中欧新的“德意志权利中心”。他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梦魇,或者也是所有普鲁士领导人内心的恐惧---一幅罗马人与斯拉夫人联合对付欧洲日尔曼中心的图景。他写道,普鲁士只有与奥地利结盟,才能在这场“泰坦之战”中取胜。如能与奥地利结盟,则首先应在东部发动攻势---进攻俄国,以先发制人摆脱不利的中欧战略位置。

    1871年普法战争的辉煌胜利并没有驱散泰坦之战的末世幻境,在1887年的一份条陈中,已经87岁的毛奇再次提出东线优先计划---即向俄国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对此,俾斯麦言简意赅地说道:“为时过早。”

    然而,表面上自信满满的俾斯麦实际上也陷入了傍徨之中,第二帝国的外交政策成了他的心病,而随后的威廉二世,兴登堡,希特勒,甚至如今的德国领导人都在其政治基因上留下了这种心疾的印记。

    空洞的誓言

    1871年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后,首相俾斯麦为其后的帝国外交政策作了明确的概括。他声称,德意志帝国已经被‘满足’,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领土扩张会导致欧洲列强们的围攻。他积极地试图对其他强国发出‘和平’信号,发誓德国会永远满足于现在的成就---即帝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动力而不是战争的源泉。

    然而,信誓旦旦的保证并不能消除别有用心的揣测和法国人的憎恶。普法战争使法国被迫割让著名的阿尔萨斯-洛林(AlsaceLorraine)---我国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最后一课’使中国人对这一事件并不陌生。从国际关系体系来看,阿尔萨斯洛林于威斯法利亚和约后从神圣罗马帝国划归法国,由于民族疆界被认定为该条约之后。所以,即便德意志从常理上拥有某种主权,然而‘国际社会’是不会认可的---因为英国,法国的崛起(也许也有俄国向巴尔干进军的成功)是踩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尸体之上的---正如支持占领阿尔萨斯洛林的军方领袖毛奇所思考的所谓‘罗马人与斯拉夫人联合’。因此,从纯军事上看,获取战略价值极高的威斯法利亚为下一次‘泰坦之战’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昔日号称‘欧罗巴第一美女’的普鲁士王后苦苦哀求拿破仑‘赐还’马格特堡而遭拒绝。事后,拿破仑皇帝评论道,我几乎差点被感动而答应了。而半个世纪多后,德意志帝国轻易的打败后生小辈拿破仑三世而得到两个省---而不是一个要塞,真是风水轮流转。

    军事上的安全却将使帝国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也是俾斯麦曾强烈反对割地的原因,复仇的法国将会是永远的噩梦。俾斯麦试图用巨额赔款要求使德军长期占领法国北部(兑现后撤军),然而,他低估了法国背后强大的金融势力(有关盎格鲁撒克逊-犹太同盟与中欧集团的殊死搏斗日后再详细讨论),法国迅速筹得2亿法郎,于战争的两年后,即1873年使德军撤出法国。随即,法国开始建立庞大的常备军。

    感到压力很大,总参谋部也开始策划‘预防性战争’。为了试探一下欧洲的政治水深,俾斯麦在1875年对法国进行马匹禁运,并于4月在柏林邮报(BerlinPost)上发出试探信号---‘战争即将来临?’俾斯麦认为此举可以使其他列强对法国施加压力以达成阻止法国扩军的目的。然而,在其他列强看来,德国的所谓‘和平’誓言是空洞且虚假的。英国和俄国均站在法国一边,要求德**证没有在准备战争。俄国不会容忍法国被消灭掉!德国的‘满足’姿态受到了质疑,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这种‘满足’到底指的是什么内容?或者说第二帝国在19世纪70年代的底线是什么?---是对战利品阿尔萨斯洛林的绝对占领?还是对中欧帝国的安全保证?而英国和俄国所质疑的又是哪一条呢?

    许多历史学家,尤其是传统学派都归结为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为主因。但是,连俾斯麦自己也承认---‘我们对阿尔萨斯洛林的占领,完全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私人对我们慷慨的馈赠’---即俄国的纵容起到了关键作用。俄国和英国日后反德的原因绝不仅仅像那些‘卫道士’想的那么简单---他们难以容忍崛起的新帝国---他们曾经低估了普法战争的意义,而后随即开始逐渐遏制德国的外交政策,最终使‘和平’与‘满足’为口号的德国领导层付诸战争---一场真正的‘泰坦之战’,不仅仅使帝国的末日,也是欧洲文明的终止符。

    破旧的三驾马车

    在俾斯麦1871年后的外交目标中,最为关键的即为孤立法国,巩固胜利果实,以实现欧洲和平。而实际运作的结果就是于1873年生效的第一次三皇同盟(Dreikaiserbund)。俾斯麦多方努力,于1872年促使德意志皇帝,沙皇和奥地利皇帝会面并达成一定的共识,建立了同盟关系,期限5年。

    但是这个同盟仅仅建立在三国间的一些共同性上---对传统君主制的拥护和对波兰的占领。三位皇帝一致同意一起对抗Republicism和socialism,然而,仅仅是将会一同协商以应对其他国家威胁欧洲和平的突发问题。这种结果距离俾斯麦试图完全孤立法国的目标差之甚远。以陈旧的贵族式的礼节维持的这辆三驾马车并不令人放心。1815年达成的神圣同盟和三皇同盟十分相似,是由五大国达成的一致应对liberalism威胁的‘联合国’。

    沙皇尼古拉一世曾经自信的向奥地利皇室表示,俄国可以随时出动50万大军确保任何欧洲的----‘change‘迅速crushed

    在匈牙利暴乱时,俄**队如承诺般如雷霆而至,以欧洲宪兵的身份确保欧洲体制的维持。然而,国际势力的增长,舆论的失控,催生出两个比自由主义甚至俾斯麦最为畏惧的社会主义还要可怕的‘恶魔’---泛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

    185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不祥之兆,俄国涌现的泛斯拉夫主义运动使其领导层极度渴望扩大在巴尔干的影响以‘解放’斯拉夫人,而混杂着对东正教‘俄罗斯传统’的维护---企图控制圣地教堂与自称天主教保护人的拿破仑三世撞车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位拿破仑皇帝的沙文主义萌芽,试图以外部战争转嫁国内矛盾,直接导致战争爆发。有趣的是,在英国由于未知原因的反泛斯拉夫主义思想的迅速传播,导致民意反俄情绪激化---竟然导致英国违背自己一贯政策而参战。初期由于军事开支限制而导致的进展缓慢居然有一次激发民族主义反弹,导致军费翻倍---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作用开始体现。随之结果即为,1815年以来的维也纳公约体系完全崩溃。

    而被1848年re-volu-s(t)ion所震撼的易北河东的普鲁士地主们不得不采取‘进攻型防御’,却苦于国王的软弱,至到1861年威廉一世成为国王,并随后以多次解散议会,并终于在1862年任命被自由主义者称为所谓‘上帝赐予保守派射出的最后一支锐利的弩箭’---俾斯麦为首相。由俾斯麦领导下,保守阶级实施一系列的军事冒险,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所积极倡导的三皇同盟不但是为了孤立法国,也一定因素上包含了东普鲁士容克阶层的防御性策略。然而,俾斯麦很快认识到自己陷入内忧外患之中。陈旧的马车,在泛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旋风中随时会散架---尤其是在那个有‘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

    火药桶上的纵火者

    巴尔干的火药桶对中国人并不陌生,1999年大使馆‘误炸’事件曾导致中美关系恶化。巴尔干半岛复杂的政治及民族问题,可以归结到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终结了千年不朽的拜占庭帝国,并向巴尔干半岛扩张,一度兵临维也纳。随后俄罗斯帝国崛起,尤其是在女大帝叶卡捷琳娜时代两次击败奥斯曼,从而使俄国势力扩张到黑海甚至巴尔干。然而,匈牙利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成为奥地利等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桥头堡垒。于是,巴尔干地区形成三种势力---奥地利(1867年后为奥匈帝国),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此外,还有着复杂的民族分布---尤其以塞尔维亚人的问题最大,原因在于其分布范围繁杂,为后来百余年的战争埋下伏笔。

    而自希腊**后,奥斯曼帝国对其除伊斯坦布尔之外的欧洲部分完全失去了控制,各个地方民族各自为政。而在19世纪中叶,泛斯拉夫思想开始流行起来,俄罗斯皇室开始将东南欧东正教教徒和斯拉夫人看作‘某种意义上的子民’,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摆脱土耳其人的**。而对于奥地利帝国而言,帝国境内的大量斯拉夫人,尤其是塞尔维亚人很可能会受俄国人的鼓励而**。所以,奥地利帝国传统上坚决反对俄罗斯帮助黑海东岸的斯拉夫人**。而在1866年奥地利于七周战争负于普鲁士后,彻底丧失了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力,从而东欧问题就变得事关生死了。为此,奥地利皇帝认清形势,承认匈牙利人在其地区的内政权从而组建奥地利-匈牙利帝国。而建立这个双头龙的主要目的就是联合匈牙利人排挤波兰人和斯拉夫人。奥匈帝国加入三皇同盟后,觉得巴尔干问题或许会平静下来,不料,纵火者塞尔维亚人不惜炸死自己也要点燃火药桶。

    1875年,也就是三皇同盟的第三年,在Bosnia(波斯尼亚)和Herzegovina(黑塞哥维那)发生了宗教人士revolt,以反抗土耳其人。结果民族主义思潮具有强烈传染性,潜伏了一年多后,暴乱传播到了保加利亚。借此机会,塞尔维亚和Montenegro(黑山)对奥斯曼帝国宣战,俄罗斯那时候可没有美国人去牵制---有上千名‘志愿者’加入了塞尔维亚军队。

    奥匈帝国对任何巴尔干半岛的变化都是异常敏感的,强烈反对俄国干涉。俾斯麦也开始担忧自己是否需要在俄奥之间抉择,但所幸巴尔干问题和近东问题有直接联系,自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一贯支持土耳其人对抗俄国,故而不会束手旁观。俄国外长Gorchakov意识到俄国很可能被孤立而陷入第二次克里米亚悲剧,于是开始与各国秘密磋商,最终达成一致,如果土耳其人赢了,则阻止其进一步报复参战**持形势不变。如土耳其人败,则俄国获得南部Bessarabia(斯大林也看上这里了,导致违反1939年秘密协定与德国开战)而奥匈获得Bosnia-Herzegovina,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自治。

    可结果完全超出列强们的算盘---土耳其人大获全胜,这样俄国什么也捞不到了,在国内的泛斯拉夫团体大力呼吁俄国直接干涉。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声称他‘仅仅’想‘保护’当地的东正教徒,然而没有任何大国愿意支持他。自认为搞了改革有了肌肉的沙皇立刻恢复其骨子里的做派---自己单干!这时候俄奥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双方均转向俾斯麦,奥匈寻求支持,俄国希望德国中立,均遭到拒绝。亚历山大二世毕竟比他父亲高明,不仅如先前般许诺奥匈获得土地(Bosnia-Herzegovina),并声称新的**国家的规模会很小。于是在奥匈帝国默许的情况下,俄国于1877年入侵奥斯曼帝国,并于1878年和土耳其人在距伊斯坦布尔不远的SanStefano签下城下之盟,这时候奥匈帝国,甚至俾斯麦才发现沙皇把大家全都骗了!火药桶不但被点燃而且变得更多了。

    柏林的多边协商

    奥匈的外长Andrassy觉得自己完全被骗了,俄国与土耳其达成协议,建立了一个‘大保加利亚’,居然在爱琴海也有出海口!这将使奥匈在东南欧陷入半包围且俄国舰队不出黑海的局面肯定会被改写了,于是奥匈动员了。英国更是从印度大规模调兵,准备和俄国开战。眼看着自己的三皇同盟竟然趋于瓦解,俾斯麦不得不扮演‘诚实掮客’于1878年邀请各方到柏林进行多边协商,解决巴尔干危机。

    教科书上刻板地指出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的大国地位,什么欧洲仲裁者地位---俾斯麦可不这么想,因为会议的结果很可能使德国开罪双方。不过,开会前俾斯麦作了不少准备工作---达成共识,即俄国需裁减‘大保加利亚’,而英国需要保证奥斯曼帝国安全从而获得塞浦路斯,而奥匈仍可在大英帝国宝证下获得Bosnia-Herzegovina。

    以上的条件在会议上终于通过,但是‘大保加利亚’不但减小,而且一分为三,北部**,东南部自治,其余仍还给土耳其人。这种简单的地图操作完全不顾及民族问题,把巴尔干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现在不光塞尔维亚是火药桶,保加利亚地区也有很大的危险了。俄国各界大肆抨击沙皇‘卖国’,并形容会议是‘欧洲王子俾斯麦率领下对俄国的围攻’。俾斯麦在会议中的决断不无道理,英国人和奥匈的实力大于俄国本身。但是,俄国人对俾斯麦十分信任,这种使俄国不能‘满载而归’的会议大大打击俄国人对德国的信息。英国人借此机会减轻了其在阿富汗的压力,并离间了俾斯麦的大陆稳定器---三皇同盟。1878年刚好也是三皇同盟到期的年份,俄德关系恶化使续签成为泡影。俾斯麦的眼前马上浮现出俄国与法国结盟的景象和结果---‘泰坦之战’。俾斯麦这时候陷入彷徨,或者说整个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也开始摇摆不定了---是拼命维持现状,还是先发制人呢?

    复杂的减震器

    柏林会议后,俾斯麦意识到德意志必须在俄国和奥匈间抉择---至少是先后顺序的区别。而同俄国结盟会不但与奥国决裂,并得罪英国这个狡诈的对手。于是,俾斯麦在1879年秋天与奥匈帝国签订德奥秘密协定(TheDualAlliance),实质上是一个完全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德国或奥匈与‘第三方’作战时,缔约方需中立---直至俄国干涉。这份条约后经四次续约,一直维持到1918年,随着第二帝国的垮台而终止。但是俾斯麦并没有打算彻底同俄国决裂,他认为自己可以使俄国‘冷却’下来。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处于守势,所以支持奥匈是理所当然。但是德意志帝国的特殊性质使其外交政策不仅仅取决于国际形势,而更取决于国内的问题。而这种现象使帝国的开始走进死胡同,连俾斯麦也难以控制。

    尽管俾斯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声称,德奥同盟是在1866年就开始设计的,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1879年前俾斯麦有类似打算,显然俾斯麦低估了巴尔干问题的恶化速度。当然,他真正想隐瞒的是自己所受的国内压力。易北河东的农业巨头们的所代表的整个帝国的核心的压力和俾斯麦自认为能打击俄国从而驯服俄国的自大想法,使德国农产品保护性关税于1880年正式实施。而俄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急需出口农产品换外汇,这无疑加深了矛盾。

    而德国南部天主教代言人中央党更是大力支持同奥国联盟,为了应对新兴的社会主义民主党(SPD),俾斯麦不得不同天主教和解,从而选择奥国同盟。以容克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总参谋部更是从1879年就开始东线演习策划---目标俄国。毛奇开始考虑对俄作战问题,总参谋部自此之后每年均策划两场东西线演习,这无疑影响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俾斯麦对先发制人产生怀疑,但是外交时机并不存在。巧合的是,机会来了---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俄国也不得不在反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极端分子的战线上挣扎。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希望建立新同盟---可是奥匈帝国仍然想拉俾斯麦下水对付俄国。俾斯麦通过政治经济手段对维也纳施加压力终于促成第二次三皇同盟。

    同盟规定当任一缔约国与其他列强开战时,其他缔约**持中立---这就能确保德国单独对法国作战。而俄奥在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而奥匈承认‘大保加利亚’。三方一同阻止黑海海峡被英国使用,任何巴尔干变动都须多边谈判。这样,俾斯麦终于使奥匈让步,短时间内冻结火药桶。而俄国则成功的孤立了英国,实际上,孤立英国对德意志帝国非常有力。俾斯麦并不一定预见不到德英交恶的远景,但是帝国的皇太子属于自由主义者且有亲英倾向。普法战争时,俾斯麦就已皇储矛盾激化,皇储身边的犹太政治家在不断策划对抗俾斯麦的计划。俾斯麦考虑到皇储的问题才避免与英国直接冲突,而俄国在获得巴尔干保证后会转而向英国施加压力。德国就有一次处于超然地位,且不涉及奥匈帝国,这样形势就远比1878年柏林会议要好。在这种情况下,‘泰坦之战’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威胁。

    俾斯麦在1881年曾经公开声称,‘只要我还是首相,德意志帝国不会有任何殖民政策’。俾斯麦希望把法国政府的注意力吸引到非洲去,这样英法之间的矛盾就会升温,德国就又可以充当仲裁者。然而,英法斗争尚未起时,法国却与意大利斗起来了。原来,俾斯麦曾支持法国获得突尼斯,而意大利在突尼斯投资巨大,故而引起意大利人的愤怒。而意大利政府又与教皇发生矛盾,为了孤立法国和天主教皇,意大利主动要求与德奥结盟,正中俾斯麦下怀。于是,德国,奥匈和意大利在1882年签订三国同盟。同盟规定如任一缔约方遭到两个或以上列强进攻时,其他缔约国将予以支持。而特别规定,如奥匈与俄国开战,意大利中立。如法国入侵德国,则意大利需支援。如意大利被法国进攻,其他两个需参战。这样法国就在欧洲大陆被彻底孤立。

    1881-1883年奥匈帝国在俾斯麦的帮助下与塞尔维亚达成共识,并且将罗马尼亚拉入反俄阵线。德奥将承诺保卫罗马尼亚,而后者将在俄国进攻奥国时参加战争。而在1882年时英国强占埃及,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恶化,使三皇同盟在1884年成功续约。俾斯麦将其外交天赋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包含德奥秘密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德奥罗马尼亚同盟等多个协定组成的复杂减震器形成了。值得一提的时,所有缔约的内容均将德国描述为防御方(除了德奥密约),这意味着俾斯麦已经在先发制人和保持现状之间做出了选择。

    1884年也被称作是俾斯麦系统的巅峰。但是正如后来第三帝国的虎式坦克一样,复杂的动力和悬链子。巅峰后仅一年,巴尔干的又一次危机使俾斯麦又一次陷入被动局面而疲于奔命。

    不保险的再保险条约

    正如前文所提及,1878年柏林会议上将‘大保加利亚’一分为三会导致更多问题。果不其然,1875年巴尔干危机于保加利亚爆发。保加利亚大公亚历山大自行吞并‘**’的东南保加利亚,有摆脱俄国的迹象。亚历山大三世急于阻止合并,不料木已成舟,俄国外交政策完全失败,开始策划吞并保加利亚。俄国与奥匈有再次开战的危险,而在法国‘复仇将军’Boulanger支持率迅速增加,西方极不稳定。俾斯麦如救火队长般在3月联合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达成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要求保持东地中海现状,以遏制俄国扩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奇再一次提出向俄国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而被俾斯麦简单地拒绝了。

    三皇同盟又一次有瓦解的危险,俾斯麦拒绝毛奇是因为他自己另有打算---三个月之后,俾斯麦与俄国秘密接触,于6月18日签订秘密协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与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需善意地保持中立且尽力使战争局部化,而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即东南保加利亚)的‘优势地位’的合法性。双方重申1881年三皇同盟所达成的一致---即俄德共同对奥斯曼帝国施加压力,不允许他国海军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主要针对英国。

    另外,在附加文本里,俾斯麦承诺在俄国采取军事行动保卫黑海海峡时,德国会保持善意地中立,并予以道义的外交支持。

    俾斯麦此举暗示他甚至支持俄国占领伊斯坦布尔,但是这种行为肯定会遭到英法的强烈反对。正如再保险条约内容所述,该条约不能确保俄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但是该条约可以保证不会出现‘进攻性’的反德联盟。而且,俾斯麦认为该条约可以阻止巴尔干危机的恶化。但是,如果奥匈帝国受挑动而主动进攻俄国呢?那么再保险条约就会变成不保险条约了!

    俾斯麦在其回忆录《思考与回忆》中谈及总参谋部要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时写道,这种愿望是由于一个机构所必然具有的精神引发的,对这个机构他不想加以评论。但是,如果面对这种愿望的是一个对片面的和违反宪法的措施缺乏洞察力和抵制力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